「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張俊成,如今在幹什麼?
來源:新黃河
高考落下帷幕,6月11日,張俊成匆匆從山西長治趕往了廈門,洽談一個校企合作的項目。張俊成是長治市科技中等職業學校的校長,他還有另一個更為知名的身份「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張俊成出生於1976年,山西長治人,1995年,身為北京大學保安的他參加了成人高考,並被北京大學法律系(專科)錄取,自此他從一名普通保安化身草根勵志的模範。隨後的這些年里,又有多名北大保安參加高考。

大學畢業後,張俊成回到家鄉當起了老師,直到2015年,張俊成與他人一起創辦了長治市科技中等職業學校,並擔任校長。雖然是職業學校,但張俊成一直鼓勵學生們積極參加高考,他保持了多年的送考習慣,「放下思想包袱,充滿高考自信,以平常的心態去面對高考,這是我最重要的囑咐。」今年,張俊成又把100餘名學生送入了高考考場。
對於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張俊成來說,高考對他的意義似乎被放大了,如今他依然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他告訴自己的學生,走進高考的考場就是一種勝利。11日晚,新黃河記者專訪了張俊成。
兩場畢業典禮
送考是學校的傳統,作為校長,張俊成送考時的囑託幾乎每年都差不多,「放下包袱,充滿自信」是他最常用的詞。
因為張俊成知道自己學校的學生跟其他學校的高考生不一樣,職業學校學生們的成績往往被貼上「差生」的標籤。但張俊成不希望孩子們背負這種標籤,「孩子們的成績和基礎確實差些,但在我心中他們都是寶貝。」他說,考300分和考700分的都是好孩子,把學生們送進高考考場,高考後還能有一定的結果,「升專也好,升本也好,我覺得我挺開心的,挺欣慰的。」

在張俊成的理解中,高考不是多了一條路,而是不經歷高考或者不接受大學教育,對未來發展會增加不確定。「儘管上了大學以後也可能會與預期的想法有偏差、有距離,但考上大學經歷了大學教育和不經歷大學教育完全不一樣。」在他的觀念中,不要覺得考不上,要通過這個平台往上晉陞自己。
距離張俊成辦學校,已經過去9年時間,有不少學生考上了大學並順利畢業。張俊成向新黃河記者分享了多年前一個女孩的故事,「上高一的時候她上了半學期就要出去打工,她說‘老班’你給我個機會,我去闖一闖、試一試,像你一樣,我說行,去吧。結果沒有半年,到高二的時候她就回來了,但高二後半學期她又要出去,我說這是最後一次機會,三個月後她又回來了,她說‘老班’我發誓再也不出去了,一定要好好把書讀完,考個大學。」
後來,女孩考上了專科,然後專升本、本升研,還在北京工作安了家。在張俊成看來,這樣的成功是通過高考換來的。他說自己一直極力鼓勵孩子們要去讀書,「先讀完書再說,哪怕是個大專,也要鼓勵他們去上」。
一直以來,張俊成堅持親自送考、陪考,他認為這是特別有意義的事,而且能得到學生們的認可也讓他很感動。「進入了高考考場,他們就很厲害,不管考上還是考不上,不管未來的路有多遠多久,至少他們現在是成功了。」
目前,長治市科技中等職業學校有1500餘名在校生,今年的畢業生近600人,近幾日張俊成已經在著手安排全體畢業生們的畢業典禮。但其實,張俊成在高考之前已經為對口高考的學生們單獨組織了一個畢業典禮,「為什麼要單搞這個畢業典禮?因為我們感謝這些孩子們堅持下來。」張俊成說,奮鬥的青春總會有機會。
未名湖畔的「一對一教育」
「努力和奮鬥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嗎?不是的,但只要奮鬥了,就能給自己一個交代。」這些年,張俊成經常被全國多個地方的學校和單位邀請去演講,特別是在高考前夕,他會講自己對教育的感悟和理念,以及北京大學對他一生的影響。
幾位北大教授對張俊成的影響深遠,被他認為是自己人生的恩師。時間回到1994年,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翻譯家張玉書多次讓張俊成陪著去未名湖遛彎,張俊成事後才知道張玉書教授是利用自己下班時間看到他在學習,想幫他一對一輔導。彼時的張俊成還有些蒙,「一個教授讓我去陪他遛彎,估計是要保護他安全,那是當時我的認知。」張俊成告訴新黃河記者,遛彎的時候,張玉書教授天天給他講黑格爾、叔本華、尼采,「我在心裡沒敢問,自己在納悶,給我講這幹嗎,我聽不懂,我也不知道他們是誰。」
但這位教授並沒有在意張俊成聽沒聽懂,依然持續不斷跟他講哲學,直到張玉書的太太向張俊成點破,他才恍然大悟,「北大教授的安全還用我來保護嗎?是張教授每天看到我在學校西門學習記筆記,覺得挺上進的,所以利用遛彎的時間給我上了他的哲學課。」也是後來,張俊成才知道,張玉書作為博士生導師,帶博士生時最少也是帶兩個人,而只有張俊成是一對一教學。就這樣,未名湖畔一場特殊的哲學課一上就是一年,「我明白以後更下功夫了,就認真聽了。」

張俊成在北京大學的貴人不止於此,英語系的教授曹燕知道他在學英語後,為他辦了兩張免費的英語聽課證;教授章學誠得知張俊成要上法律專業,幫他聯繫了法律系旁聽。這些幫助,為張俊成順利參加成人高考,並考上北京大學法律系(專科)多了一份籌碼,同時也多了一份對教育的理解。
後來的故事脈絡是張俊成被各大媒體關注並報導,他的標籤成為了「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談起這些年的關注,張俊成坦言,在之前某個階段心裡擁有一種澎湃的情緒,比如比別人強,成了新聞公眾人物。不過他後來也意識到他被選中也是偶然,「這並不是我給我自己的標籤,只是我的努力被公開罷了,別人的努力可能沒有去公開、去報導,沒有被大家認識和知道,其實大家都是英雄,一直在成功的路上邁進,只不過我作為一個草根可能引起了一些關注。」
依然信奉:知識改變命運
「知識改變命運」成了張俊成人生的真實寫照。「我總覺得知識改變命運這是硬道理。再奮鬥再努力,沒有學曆支撐,沒有文化底蘊作支撐,沒有社會閱曆和見識作支撐是不行的。」
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張俊成回到山西長治當了老師,但媒體的關注並不少,他還一度拒絕了很多採訪。「因為當時我覺得,作為一個普通老師一直弄這個沒有意義,幹點實事比較好,然後就拒絕了很多採訪。」直到後來,有一位朋友說自己拒絕採訪是錯誤行為,對方告訴他,學校辦得好,只能影響學校的一千多人,但借助自己的經歷和故事能影響和鼓舞很多人,甚至對方說他這是對社會不負責任。張俊成聽進去了這些勸導,覺得是有道理的。
張俊成的微信頭像是書法體的「天道酬勤」,他相信教育的力量。接受採訪、免費演講,包括自己辦學校、做教育,張俊成認為這也是在踐行社會責任,「也源於我的北大恩師們,帶給我的所謂的北大精神,用愛和責任去托起孩子的明天。」他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需要有情懷的。」
張俊成說,在他做教育過程中認識到,作為老師應該有三種身份,首先是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其次是父親,從情感上來講,要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帶,課堂要嚴格,生活要關心,解決他們實際的困難,心理上要給他們解碼;第三個是要和他們交朋友,平常在課堂上有威嚴,學生都聽老師的。下台了,打乒乓球、打羽毛球、下象棋,學生們可以贏老師,這是一種平等感。
「做人、做事、做學問,這是有先後順序的,每個孩子的某個方面都可能有發亮點,那麼都可以挖掘。」在學校里,張俊成還概括了教育三部曲,作為校長,「教育的根本在於樹人」。另一個層面,他認為自己所擔負的是責任和使命,「包括外出講課作報告我也是免費的,我覺得要去做些事,通過我個人成長經歷能夠哪怕影響一個人或兩個人,也算對社會的一種貢獻,或者是完成我的一種使命。」

不過,張俊成在對自己的評判上,他覺得這不算什麼成功。「因為比起我的恩師們,以及為國家作出貢獻的、獲得科學技術獎的那些人,我做的和人家比就是九牛一毛,但是不管是怎麼樣,總還是作了一點小貢獻,所以說這不叫成功,只能說我一直在向成功邁進,我是這樣理解。」
在過往的採訪中,張俊成也提到希望能建立一所民辦大學,當新黃河記者問起此事時,他說:「我們也在努力,需要穩步求進,這個夢想一直在。」
如今,作為一校之長,他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也伴隨著巨大的壓力,必須確保孩子們安全健康快樂。因為是寄宿製學校,張俊成平時都住在學校,工作之餘,他還是喜歡通過各個平台去聽課,他說:繼續做一個學生,挺好。
新黃河記者:李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