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頭蝦里的「川渝味道」(台灣新農人紮根大陸⑪)

劉華耀在查看蝦苗生長情況。劉華耀在查看蝦苗生長情況。

仲夏時節,位於川渝交界處的四川省瀘州市瀘縣方洞鎮薛灣村生機勃勃。在這片山清水秀的濕潤環境里,台灣大頭蝦(學名「羅氏沼蝦」)每天在水池里吃飽喝足,充分運動,進入快速生長期。再過些日子,這些蝦苗就會長大成熟,個頭足有手掌那麼長。

負責經營這片養殖基地的台商劉華耀雖已年過花甲,但每天神采奕奕,勁頭十足。「你看,蝦苗們就生活在這裏,我來看看它們有沒有吃飽。」只見劉華耀蹲在池塘邊,用長杆子挑起水面下的一個圓形網兜,網兜里蝦苗正在蹦蹦跳跳,好不歡實。劉華耀湊上去看了看,指著蝦苗背上的「紫線」告訴記者,這條線清晰可見,說明蝦的營養不錯;檢查完後,他將一塊碾碎的螺放入網兜,給蝦苗加餐。

20多年前剛來大陸時,劉華耀主要在東南沿海經商,為何會選擇來到川渝交界的小山村工作生活?「好山好水!」劉華耀快言快語,「養殖基地所在的薛灣村擁有獨特的深丘地貌,區內降水充足,又緊鄰瀨溪河,水質優良,適合發展水產業。」

不過,在內陸地區的農村養殖台灣大頭蝦並非易事。台灣大頭蝦在蝦苗階段需要使用海水培育,長到3至5釐米時才轉入淡水養殖。為解決沒有海水的問題,劉華耀每年要批發50噸海鹽,按照比例撒入水池,以此模擬海水環境。此外,溫度也是養殖台灣大頭蝦需要重點克服的問題。劉華耀表示,台灣大頭蝦只有氣溫在22℃以上才會進食,但川渝地區緯度比台灣高,保暖防寒很重要。

為了支持台灣大頭蝦養殖,當地政府通過多項舉措幫劉華耀消除後顧之憂:企業落戶瀘縣後,瀘縣台辦為他爭取到了5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於擴大養殖規模、規範養殖池建設;通過修建專用水管,7公裡外的山泉水直接引入養殖場,讓蝦苗盡情享受甘泉的滋味;當地政府幫助修建的保溫大棚,讓劉華耀可以在相對寒冷的二三月份下苗,也可以在深秋後獲得豐收……

如今,劉華耀的養殖場每年產蝦10萬公斤。個頭大、肉質好、營養豐富,台灣大頭蝦在周邊地區成功打開銷路。「現在市場的售價大概在60多元一斤,但大頭蝦基本上還沒出水就被老客戶一搶而空,有時候想留一點用來招待朋友都沒‘餘糧’。」劉華耀笑道。

為擴大產量,劉華耀正在推廣「稻蝦養殖」模式,即在稻田四周挖出一條3米寬、1.2米深的水溝,放入已經適應淡水生活的大頭蝦,以「稻蝦共生」的方式實現雙豐收。通過售賣蝦苗、向當地農民傳授「稻蝦養殖」技術,劉華耀幫助當地農民走上了致富。據統計,每畝稻田平均每季能產出100餘斤的台灣大頭蝦,出售並刨去成本後能產生約5000元的收入,這樣的收成大大增強了農民參與養殖的積極性。

「要是到了8月,薛灣村的養殖場一下子就變成了台式‘釣蝦場’,不少遊客專程從成都、重慶趕來釣台灣大頭蝦,好不熱鬧。周邊村民借助蝦場的人氣,通過開辦農家樂等形式獲得了更多收益。」劉華耀又在瀘州多地採取「企業+村集體+專合社+農戶」的合作模式,打造「水稻+台灣大頭蝦」種養復合基地項目,著力發展集田園觀光、休閑垂釣、互動體驗為一體的農文旅基地。

近年來,川台農業合作發展態勢良好,「農林22條」「川台70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給在川台資農企帶來實實在在的支持。2022年4月,四川首個「川台鄉村振興合作試驗園」在瀘州揭牌,試驗園已吸引10家台資企業落戶發展,通過採用多方合力的合作模式,形成了台資企業健康發展、村集體增收、農戶獲益的共贏格局。這些都堅定了劉華耀創業的信心。

「川渝地區和台灣一樣,都是美食豐富、喜歡烹飪的地方。」劉華耀說,台灣大頭蝦在島內有數十種料理方式,如今引入大陸的西南地區,大家也根據當地飲食特點做出了川渝風味的大頭蝦,如豆瓣蝦、水煮蝦等。這樣的結合,不也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生動體現嗎?(本報記者 柴逸扉 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6月14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