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者|給機器狗裝「鼻子」

如何讓機器狗「長」出靈敏的嗅覺?

這是光穀實驗室的易飛團隊一直在研究攻克的難題。

「高性能氣體傳感器在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有著迫切需求。」作為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博導,易飛目前是光穀實驗室全時項目負責人。

從學校到新型研發機構,從高校課題組到創新合夥人,在易飛看來,現在自己更像一個為「光子鼻」「帶貨」的人。

何為「光子鼻」?易飛解釋,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項目團隊通過研究光學氣體傳感,突破了空間受限微環境中的低濃度複雜成分氣體檢測技術。

實驗室里,易飛拿出了一個拇指大小的傳感器,向記者介紹說,「目前正在和杭州一家生產人形機器人的企業對接,裝上我們自主研發的‘光子鼻’,可以為機器狗打通嗅覺通道,探索更多應用場景。」

技術創新從0到1,易飛團隊在學校用了10多年;成果轉化從1到10,易飛將其比喻為「死亡峽穀」,對於高校教師而言,更不擅長。

光穀實驗室的成立,讓高校科研團隊的老師有了更多選擇。「高校科研項目在原始創新能力上具有顯著優勢,而光穀實驗室則為這些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平台。」易飛說,通過人才、資金、政策引導以及市場推廣等多方面的支持,光穀實驗室作為新型研發機構,正是填補了這一「死亡峽穀」,為高校科研成果的跨越和落地轉化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我們團隊在光學氣體傳感領域深耕多年,完整掌握全鏈條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在湖北實驗室科技成果推介融資路演活動上,易飛現場推介了「智能光電氣體傳感微系統」項目。路演活動結束後,他騎上單車,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實驗室。

曾經難以「走出」實驗室的原始成果,如今在應用上有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