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沒》上影節放映,導演方勵稱該片只有中國人能拍

新京報訊(記者周慧曉婉)6月14日,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場放映在上海影城拉開帷幕。由方勵擔任製片人及導演的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作為本屆電影節開票後最快售罄的影片,在這裏舉行了放映。

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見面會現場。

製片人兼導演方勵在感謝大家支持的同時也表示,希望能把這部電影推薦給更多的人:「我們不單單是要完成一部電影,我們是要一起守護一段歷史,這段歷史被淹沒了82年,也被日本軍方否認了82年,我們要讓全世界都知道,這件事就發生在我們家門口,我們的先輩就是這段歷史的目擊證人,是參與者,是救助者,這件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來做!」

1942年10月,1816名盟軍戰俘被關進日軍武裝運輸船「里斯本丸」號船艙,從香港前往日本。由於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未在船上懸掛任何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誌,里斯本丸號在海上平穩行駛三天后,在中國舟山東極島海域被美軍潛艇魚雷擊中。日軍為防止戰俘逃跑,企圖把所有戰俘埋葬在這片海域,而就在危急關頭,卻有255名舟山漁民冒著槍林彈雨,一次次划船衝上去將落入水中的戰俘救起……這段真實發生在82年前的歷史,就是方勵耗時8年完成的《里斯本丸沉沒》要揭開的歷史真相。

製片人兼導演方勵。

當天一早,影廳門口就排起長隊。電影開場後,跟隨著方勵和受訪者的講述,一段段塵封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還有讓全世界都為之共情的,對戰爭的痛恨以及對家人的思念,讓現場每個人都沉浸在那段歷史帶來的震撼與傷感中,場內不時傳出啜泣聲。放映結束後燈光亮起時,很多人還擦拭著眼淚,當製片人兼導演方勵登台時,現場響起掌聲和歡呼聲,向他表達敬意與肯定。

方勵向全場觀眾介紹了和他一起完成這部電影的主創團隊成員,還邀請前來觀影的盟軍戰俘後代及舟山漁民後代登台跟觀眾見面,為影片擔任歷史顧問的英國歷史學家東尼·班納姆博士也在現場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他表示:「沒有想到20年之後的今天,在上海,方勵和他的團隊能夠把我人生當中最震撼、最有共鳴,最有共情的歷史記憶用一部這麼棒的紀錄電影呈現出來。」

2014年,方勵在東極島聽到當地漁民說起附近海底有一艘沉船的故事,好奇心驅使他去查閱資料,結果懷疑那艘沉船就是歷史上的「里斯本丸」,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他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帶領專業團隊進行兩次搜尋,終於在偏離歷史坐標36公里的海底找到並證實了「里斯本丸」的沉沒以及具體坐標。

既是電影人,同時也是地球物理勘探和海洋科技的專家,也正是因為這兩層身份,讓方勵成為影片國際策劃焦雄屏口中那個「必須要去做這件事的天選之人」。而當他得知那段歷史正在被世人遺忘和忽略且親曆者只有兩個人在世的時候,他又不惜一切代價投入到尋找和里斯本丸沉沒有關的每一個人的線索,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們都不年輕了,我們得搶救那段歷史,要讓世界知道82年前在我們家門口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主創與嘉賓合照。

於是,在歷史顧問東尼·班納姆、軍事顧問費恩祺的協助下,方勵輾轉中、英、美、加、日多國,最終找到380多位親曆者後代,並在過程中驚喜找到了另一位倖存者。

《里斯本丸沉沒》製作週期曆時八年,即使期間資金鏈斷掉,方勵也從沒想過放棄,「就算18年我也要把這件事幹了,這是一種天然的使命,是內心的一種承諾。」正如本片國際策劃焦雄屏說的那樣:「他用攝影機記錄了一個歷史上的空白,他做了歷史上很偉大的事情,我以當他的朋友為榮,以參加這個項目為榮。」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