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機構3小時「收割」2億元,高考規劃師可靠嗎?記者調查

隨著2024年高考結束,高考誌願填報工作也拉開帷幕。日前,某網紅機構3小時「收割」2億元的消息衝上熱搜,讓高考誌願填報服務行業被更多人所關注。但據法治網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高考誌願填報服務市場機構冗雜、標準不一,從業人員魚龍混雜,虛假宣傳、服務質量差等投訴頻現。

高考誌願填報服務市場火爆

「春節後就有很多參加2024年度高考的學生和家長來找我諮詢高考誌願填報的事情。6月9日高考結束後,人數就更多了。」河北的齊先生(化名)說道。

由於要長時間盯著手機和電腦查詢相關資料、接收相關信息,最近一段時間,齊先生每天只能睡幾個小時,而這種狀態,至少還會持續一個多月。「成績出來前,就要幫學生按照預估分數預鎖定學校和專業,成績出來後,還要繼續調整,直到學生陸陸續續收到錄取通知,我們才算忙完。」

按照行業內的說法,齊先生是一名高考誌願規劃師,或者叫做高考報考指導師。最初只是為當地的一些學生填報高考誌願,後來開始和一些機構合作,外地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齊先生表示,每年大概需要服務二三十名學生,每個學生收費從四、五千到上萬不等,不同的情況和需求,價錢也不一樣。但「一個夏天,賺個二三十萬沒有問題。」

其實,像齊先生這種從事高考誌願填報服務的人和機構,在全國各地還有很多。高考誌願填報服務市場,近年來也迎來飛速發展。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23年中國高考誌願填報及就業前景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高考誌願填報市場付費規模為8.8億元,2023年達9.5億元。

最近,某網紅機構推出的高考誌願填報服務產品,據稱推出後3小時就被搶購一空,瞬間斬獲2億元,可見當下市場之火爆。

絕大部分機構承諾百分百錄取

法治網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高考誌願填報服務機構眾多,大小規模都有,線上線下並存,服務形式又分為多對一、一對一和一對多。此外,還有的機構以影片課程作為主要賣點。

根據不同的條件和需求,收費標準也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但幾乎所有機構都宣稱成功率為百分之百。至於學生對被錄取學校是否滿意、會不會存在高分低報等問題,很多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填報方案會結合學生意願,同高考誌願規劃師商量評估後確定。但如果學生堅持己見,那麼機構將不會對最終結果負責。

「其實這裡面也有方法,比如河北省現在一共可以報96個誌願,各個批次的都有。在誌願填報時衝擊好學校、穩住基本盤,最後再來個兜底,那麼基本上就不會出現滑檔、退檔現象。」有工作人員說道。

而如果學生未被錄取,大部分機構承諾將會退款,但具體條款又存在不同。比如有的機構只約定考生如未被分數段內的學校和專業錄取,那麼機構會全額退費;而有的機構則表示,如果考生分數高於本科分數段20分以上,服務機構會盡最大努力幫助考生設計誌願方案,但如果未被錄取,服務機構不承擔任何責任。但服務機構應繼續為其提供專科誌願填報服務,如果專科也未被錄取的話,機構則會退還費用。

高考規劃師有部分為「臨時客串」

據教育部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342萬人,比去年增加51萬人。龐大的市場基數,催生了高考誌願填報服務市場,也帶動了相關從業人員的火爆。但法治網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市場上對從業人員的準入資質並無明確的要求和門檻設定,同時也缺少相應的行業標準和規範。

據瞭解,大部分機構與從業人員採取的是鬆散的合作形式,甚至近日還有機構在網上招聘兼職高考誌願填報工作人員。記者撥打招聘電話,對方表示該機構已與200多名考生建立高考誌願填報服務關係,需要數量不等的工作人員進行指導。對方表示,對應聘人員沒有硬性要求,如果從業經驗較短,機構會進行短期培訓。記者追問是否對學曆以及是否具有相關從業證書等有所要求,對方表示這些都不需要。如果之前從業經驗少,那麼可以用學曆來加分提升在家長心中的重要性。而費用的話,根據個人情況不同,服務每個考生可以獲得3000到5000元的報酬,但需等到考生被大學錄取後才能發放。

此外,市場上還有大量高考誌願規劃師的培訓課程,有的機構宣稱21天就可以成為高考規劃師,並聲稱考試「包過」,以此來吸引報名人員。

服務機構問題多發、訴訟頻現

以高考誌願作為關鍵詞在某投訴平台進行搜索後,出現幾百條相關投訴信息。諸如未被填報的誌願錄取、服務缺乏專業性、甚至購買完服務後聯繫不上機構等問題很多。

此外,因為高考誌願填報服務產生糾紛而進行訴訟的情況也屢見不鮮。2022年高考前夕,江蘇的張某父女與某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在支付20000元諮詢服務費後,該公司指導張某父女進行了誌願填報。但最後未被任何高校錄取,於是雙方對簿公堂。

湖南某學生家長為填報高考誌願,向一家諮詢公司進行諮詢,該公司告知其有八成希望可以被某學校錄取,於是家長支付報考指導培訓費50000元。結果該學生最終並未被所報學校錄取。雙方訴訟到法院。

2023年,教育部梳理彙總了近年來一些虛假詐騙案例,並公佈了其形式特點,包括「假冒所謂誌願填報專家身份」和「假借諮詢服務名義進行詐騙」。教育部表示,有的機構聲稱「百分之百保上」「一分不浪費」,但實際上為了提高所謂的誌願填報成功率,鼓動考生填報較低分數即可錄取的高校或專業,損害考生的正當權益。

行業需統一標準、規範發展

「有些機構不太會考慮孩子的興趣、專業,能被錄取是其考慮的主要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目前高考誌願填報服務的確存在市場需求,但目前有些機構更多是在靠信息差賺錢,對教育行業缺乏瞭解,從業人員專業性欠缺。甚至有些機構為迎闔家長的焦慮心態,所提供的學校和專業並不適合學生未來的發展。此外,目前行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範,有些機構存在虛假宣傳、虛假承諾的現象。

因此,他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高考誌願填報服務市場的監管,製定明確的行業標準和規範,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欺詐行為。

那麼,家長和學生又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苟博程律師建議,在高考誌願填報過程中,家長和學生如委託相關機構進行填報,需要辨別機構真偽,並要求對方提供詳細的服務流程和評估報告,確保對服務內容和效果有清晰地瞭解。

苟博程律師特別提醒,在簽訂合約時,應在合約中明確所報具體學校和專業,約定清楚違約責任。如發現機構存在虛假宣傳、隱瞞重要信息等欺詐行為,家長和學生可以向相關部門進行投訴,並可依據民法典的規定,主張撤銷合約,要求賠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