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鄉供水系統,房山區結合洪水實戰成果進行防洪排澇演練

6月15日,房山區在崇青水庫舉行2024年防洪排澇防禦綜合演練。水務局、應急局、消防救援支隊、社會搶險隊等多個部門參與演練,演練現場,啟用無人機、水面救生機器人、衝鋒舟、救護車、大型排水單元等多台設備,展示多種險情的現場處置情況。

距離「23·7」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已經過去將近一年時間,房山區作為主要受災區之一受災嚴重。今年,房山區防洪排澇防禦綜合演練總結過去洪水中實戰經驗,突出實戰化測試,細化實化防汛各項任務,共設置六大測試科目,以練代培,提高全區抗洪搶險實戰能力,增強人民群眾防災避險意識。完善城鄉供水系統,創新搶險隊伍體系建設,是房山區應對今年汛期應急救援工作做出的針對性升級。

6月15日,房山區在崇青水庫舉行2024年防洪排澇防禦綜合演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6月15日,房山區在崇青水庫舉行2024年防洪排澇防禦綜合演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演練突出實戰化

演練現場,有20餘輛車輛、14條舟艇編隊,共四百餘人參與。共設置了六個科目,包括山洪災害群眾避險轉移、水庫河道水利設施聯合調度、下凹橋區應急排水、城鄉供水應急保障與處置、河道堤防應急搶險和洪澇災害應急救援等主要場景。

房山區專業排水搶險隊進行應急排水作業,配合鄉鎮(街道)對低窪院落進行積水排除工作。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房山區專業排水搶險隊進行應急排水作業,配合鄉鎮(街道)對低窪院落進行積水排除工作。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房山區水務局副局長李波介紹,本次演練總結過去經驗,全面複盤「23·7」極端強降雨災害的應對做法,六大項目的設置針對了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情,演練能夠達到練指揮、調度、協同、技術的目的。李波說:「今年的演練與以往不同,更加突出實戰化演示,並且增加了調度程序、聯合演練環節,能夠強化多部門的協作能力。」

在山洪災害群眾避險轉移、水庫河道水利設施聯合調度的演練環節中,水庫、河道水利工程相關工作人員與沿河鄉鎮的演練人員協同配合,體現了水務、應急、氣象等相關部門的聯動與配合,調度程序清晰透明。在演練項目洪澇災害應急救援中,現場無人機、水上機器人、拋投器等設備紛紛登場,演練人員利用繩索系統,開出一條救援通道。

房山區消防救援支隊的救援隊員利用繩索系統先將應急物資、藥品等運送至對岸,再將被困群眾疏散至安全地帶。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房山區消防救援支隊的救援隊員利用繩索系統先將應急物資、藥品等運送至對岸,再將被困群眾疏散至安全地帶。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李波介紹,今年在下凹橋區應急排水這一演練科目中,還增加了無人機偵查與水路兩棲車偵查環節,「這些偵查環節能夠快速探查排水作業水域情況,讓排澇工作更加高效。」

無人機拋投救生圈。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無人機拋投救生圈。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三重環節保障城鄉供水

李波介紹,演練項目城鄉供水應急保障與處置是今年新增的環節,是在總結「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實戰成果的基礎上,對2024年城鄉供水應急保障與處置流程的完善。

演練現場模擬了汛期周口店鎮送水管線受損的情況,展現市區水廠聯調、修復管線恢復水源等應對工作,以訓代練,將突發事件對群眾用水的影響降到最低。

「險情發生之後,城鄉居民用水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總結了去年的實戰經驗後,今年我們對城鄉供水系統做了一次完善和升級。」李波介紹,在今年的防洪排澇工作中,城鄉用水安全層層保障,險情發生後,有鄉鎮輸送保障飲用水做應急補充,隨後是送水車輛的投入,最後,應用移動式一體化應急淨水站,保障受災地區的用水安全。

目前,房山區共有20座集中供水廠、350座農村供水站,它們的安全運行關乎著房山區130餘萬常住人口的正常生活。李波說:「如果有險情發生,我們將以最快速度調度各方力量,恢復群眾正常供水。」

救援人員解救落水群眾。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救援人員解救落水群眾。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創新搶險隊伍體系建設

創新搶險隊伍體系建設,組建房山區「政府+社會」聯動搶險保障力量,是房山區總結「23·7」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實戰成果之後的又一創新性保障。李波介紹,今年的搶險隊伍增強了社會的力量,共有27支搶險隊伍、700人參與,構建出「1+82+24+7+20」應急防汛搶險體系。

救援人員和醫護人員轉移傷員。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救援人員和醫護人員轉移傷員。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李波說:「今年搶險隊伍力量更強,7支區級專業搶險隊和20支社會搶險力量,能夠為抗洪搶險救災做好充分準備。」

在河道堤防應急搶險這一演練科目上,就展示了民兵搶險隊和屬地政府堤防巡查人員的配合,中建一局作為社會搶險隊力量,也參與搶險工作。

由民兵搶險隊與中建一局搶險隊組成的演練隊伍正在進行管湧險情搶險和防洪子堤組建。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由民兵搶險隊與中建一局搶險隊組成的演練隊伍正在進行管湧險情搶險和防洪子堤組建。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演練現場,模擬了大石河堤防由探測到發生險情的情況,由琉璃河鎮與區水務局河道管理單位組成的8人巡查小組手持探杆,在大石河村段堤防進行拉網式巡查。巡查小組一邊利用工具做好標記,一邊通過通信設備向上級報告險情。隨後,民兵搶險隊等力量展開應急搶險任務。

大石河發源於霞雲嶺鄉堂上村,全長33公里,途經8個鄉鎮共64個村莊。李波表示:「大石河的堤防安全關乎著沿線上萬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房山區水務專項分指對巡堤查險以及漫溢、管湧等堤防常見險情處置的演練尤為重視。」

救援人員解救被困群眾。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救援人員解救被困群眾。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做足準備防禦山洪災害

目前,房山區已落實大安山鄉等15個山區鄉鎮和165個村級山洪災害防禦預案,並落實153名責任人。李波介紹,根據調查結果,房山區受山洪災害威脅的涉及17條山洪溝道,8個鄉鎮、28個險村、297險戶、共計880人。

「為保障受山洪災害威脅的群眾安全,我們構建了一套監測預警體系。」李波介紹,該監測預警體系包括一個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370處簡易雨量報警器,134部鄉村兩級防汛電台和207個無線預警廣播。同時,房山區還向各個山區鄉鎮發放342套手搖報警器、銅鑼、口哨,400把強光手電,利用明白卡、知識手冊,指導山區鄉鎮落實「七包七落實」群眾避險轉移措施。

李波介紹,目前區水務局已與區氣象部門建立會商機制,強化氣象預警與28個山洪災害險村險戶的轉移聯動,協調整合市區及河北省的43個水文站點,實現流域水文信息共享及趨勢分析與預測。

「距離汛期開始已經過去半個月,我們將全力做好防汛抗旱等各項工作,在演練活動中,提高全區抗洪搶險實戰能力,增強人民群眾防災避險意識,做足準備防禦山洪災害。」李波說。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唐崢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