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想搬走」到「再回來」,甘肅民勤沙海「梭梭苗」甘守家園

中新網蘭州6月16日電 (記者 馮誌軍)「一年一場風,由春刮到冬」「大風一起不見家,一茬莊稼種三遍」……30多年前,逐年惡化的生態環境,使得甘肅武威市民勤縣人家門口的好日子,被一場場風沙越刮越窮。面對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絕望,當地很多民眾被迫遠走他鄉,十幾歲的薑莉玲同樣在心中嘀咕「想搬走」。

時光荏苒,彼時想要逃離的薑莉玲不僅沒有走,而是自稱「梭梭苗」紮根沙海25載。多年來,她同千千萬萬治沙人一道,在沙海里栽下一棵棵梭梭苗(一棵苗木可固沙10平方米),築起一道道綠色屏障。相比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家鄉的環境越來越綠、越來越美,在一年又一年風沙中摸爬滾打,薑莉玲的臉和手變得黝黑、粗糙。

圖為如今的民勤沙海變得鬱鬱蔥蔥。(資料圖)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圖為如今的民勤沙海變得鬱鬱蔥蔥。(資料圖)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一部民勤誌,半部治沙史。」民勤縣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東北部,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但生態區位極其重要,這片小小的綠洲,以一己之力阻擋著兩大沙漠的合攏。

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的民勤,湖水清澈、水草豐美,是一個風景秀美的富庶之地。但隨著人口增長,開荒打井,石羊河上遊來水減少,民勤生態環境曾經逐年惡化,最嚴重時荒漠化面積超過90%。

「我清晰記得,14歲那年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一道黑色的風牆,打破原本晴朗的天空,從遠處呼嘯而來。我們拚命往家跑,但風沙速度比我們更快,轉眼黑色風暴淹沒了我們。」現為民勤縣退耕還林辦公室主任的薑莉玲回憶說,後來才知道,1993年5月5日那場特大強沙塵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當地最強的一次沙塵暴天氣過程。

「那時我也問過父親,我們家什麼時也搬走?抽著旱菸的父親過了許久低聲說,‘還能搬到哪裡去,這就是我們的家呀!’」父親的話就像一根沙棗刺,紮在薑莉玲心上生疼。中考時經過深思熟慮,薑莉玲報考了甘肅省林業學校,畢業後回到家鄉,主動申請到鄉鎮上的林業站工作,成為一名治沙人。

翻地、施肥、育苗、澆水……治沙看似和農活沒什麼兩樣,但要求更精細,費心又費力,過敏體質的薑莉玲不得不經常接觸化肥農藥、林木花粉,三天兩頭就出現浮腫、佈滿紅斑、奇癢無比,嚴重時還曾住院治療。

圖為民勤縣退耕還林辦公室主任薑莉玲參與防沙治沙。(資料圖)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圖為民勤縣退耕還林辦公室主任薑莉玲參與防沙治沙。(資料圖)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薑莉玲說,每年壓沙造林時節,吃住在沙窩,一住就是30多天,每天要徒步行走20多公里巡迴作業,天氣好的時候還能吃口熱乎飯,遇上風沙天,只能涼水泡饅頭,半夜經常被凍醒,滿頭滿臉都是沙子,還得提防帳篷被大風吹翻。時不時還有小貓一樣大的沙鼠,鑽進帳篷「串門」,濕漉漉的令人毛骨悚然。

退耕還林是林草工作的「重頭戲」,也是難啃的「硬骨頭」。薑莉玲說,在推進過程中,時有個別村民不理解不支持,需要反復進村入社、走門串戶,耐性細緻做思想工作。有的村子沒被列入退耕還林範圍,村民又焦急萬分,需要通過一次次調研不斷向上反映民眾呼聲,爭取項目補助。

退耕還林和防沙治沙,需要不斷探索新技術,薑莉玲和同事們建起了500畝試驗示範基地。依靠科技進步,他們把防沙治沙變為治沙用沙。通過觀摩學習和反復請教專家,他們指導村民學習接種技術,建成沙產業基地4600多畝。

圖為民勤縣退耕還林辦公室主任薑莉玲觀測防風固沙新技術。(資料圖)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圖為民勤縣退耕還林辦公室主任薑莉玲觀測防風固沙新技術。(資料圖)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薑莉玲說,這項技術給沙漠前沿的村子每戶年均增收6000多元,沙產業基地被全國婦聯命名為「全國巾幗脫貧示範基地」,帶動民勤縣發展肉蓯蓉產業6萬多畝。

「孩子年幼時,我常常一頭紮在沙漠里,三四十天回不了家。但看到栽下的梭梭苗茁壯成長,覺得那也是我的孩子,能讓包括我的孩子在內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讓家鄉變得更美!」薑莉玲說。

如今的民勤,昔日沙海的「老虎口」綠樹成林、鬱鬱蔥蔥;曾經乾涸的青土湖碧波蕩漾、水鳥啾啾……正如薑莉玲一樣,一代代治沙人,像成片的梭梭林傲然挺立,守護著家園。(完)

【編輯:唐煒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