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人士共話世界地質公園及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可持續發展

原標題:海內外人士共話世界地質公園及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可持續發展

6月15日,「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會議」現場。(新華社發)

新華社長春6月16日電 如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樣板?在15日舉行的「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會議」上,百餘位來自海內外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組織代表齊聚吉林省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為世界地質公園及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當天,與會人士圍繞生態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主題展開交流討論,分享了在地質公園管理、生態保護、科學研究以及旅遊開發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理念。

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表示,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到快速城市化和不可持續的資源利用。在此背景下,地質公園和生物圈保護區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模範,展示了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使自然與人類都能受益。

6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在「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會議」上做主旨演講。(新華社發)

「本次研討會切中了業界高度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某一地區同時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兩個或多個名錄地身份時,如何開展科學有序的管理,實現名錄地之間的協同增效,使當地社區獲得豐厚合理的回報。」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王丁說,亟需遴選並培育一批以質量管理為目標的多名錄地復合體,使之發揮引領帶頭作用。

吉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高海珠介紹了吉林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踐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森林延綿、草地連片、濕地鑲嵌、錯落有致的生態格局已經形成。他提到,推動自然保護地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共同責任,需要國際社會、各級組織、研究機構加強合作、共同努力。

14日正式揭牌的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面積達2723.8平方公里,以第四紀火山地貌遺蹟為特色。國家地質公園網絡中心常務副主任兼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辦公室主任何慶成表示,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成立,不僅為長白山地區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也為全球地質公園網絡注入了新的活力。

世界地質公園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出,將重要地質遺產保護與公眾宣傳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為當地社區作出貢獻。截至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員總數達到213個,分佈在48個國家。其中,中國世界地質公園總數達到47個,位居世界第一。(記者孫雯驥 邵美琦 李雙溪 金津秀 桑治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