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電動汽車加稅將帶來哪些危害?歐洲專家解讀歐盟保護主義之弊

據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歐盟委員會近日發佈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在記者對有關國際組織及歐洲多國政商界、學界的廣泛採訪中,受訪人士普遍認為歐盟此舉明顯違反市場規律和國際規則,不僅直接損害歐洲消費者的切身利益,衝擊歐洲汽車產業,還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國際貿易環境,不利於經濟全球化進程。

這是2023年11月15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拍攝的歐盟委員會總部大廈一角。新華社記者趙丁喆攝這是2023年11月15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拍攝的歐盟委員會總部大廈一角。新華社記者趙丁喆攝

破壞多邊貿易規則

「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的反補貼調查既無企業主動申請,也缺乏業界普遍支持,歐盟成員國之間關於此調查也存在分歧。」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深經濟學家梁國勇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表示,這一調查本身就存在一定爭議,對於綠色產品的國際貿易而言,各國政府有遵守多邊貿易規則的法律義務。

產業補貼政策源於美歐,世界各國普遍採用。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主要是引導性的,嚴格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始終堅持公平、透明、非歧視原則,只要在華經營的企業都可以平等享受。中國不存在世貿組織所規定的禁止性補貼,相關補貼政策已及時全面向世貿組織通報。

「各國在處理電動汽車國際貿易問題時應尊重市場規律和國際規則。」梁國勇認為,涉及電動汽車國際貿易問題應儘量避免政策無端干預。在處理相關經貿分歧時,各方應在多邊貿易規則的框架內行事,避免單邊和保護主義的政策措施。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歐盟委員會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是錯誤決策。保護主義行動勢必引發連鎖反應:以關稅回應關稅,以孤立取代合作。對寶馬集團來說,類似增加進口關稅的保護主義措施,無法幫助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寶馬集團堅定不移地擁護自由貿易。」

6月14日,工作人員在位於常州市武進區的江蘇常州理想汽車智能製造基地總裝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李博攝6月14日,工作人員在位於常州市武進區的江蘇常州理想汽車智能製造基地總裝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歐洲消費者「最受傷」

歐盟此番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加稅,實際上是以犧牲歐洲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

「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讓歐洲消費者‘最受傷’,無助於歐洲經濟繁榮。」西班牙巴塞隆拿商會國際業務開發經理荷西普·高美斯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對歐盟舉措提出質疑。

高美斯說:「如果我們加征關稅或設置其他保護主義壁壘,致使中國在這裏投資電動汽車、汽車電池或其他項目困難重重,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越來越受青睞,並憑藉自身技術創新和高性價比等優勢,在歐盟廣大消費者中贏得較好口碑。今年3月的一項調查顯示,50%的德國受訪者表示會考慮購買中國製造的汽車,而去年10月這一數字僅為27%。不僅如此,中國電動汽車產業也正為歐盟帶來更多就業崗位,提振當地經濟。

儘管如此,歐方依舊罔顧事實,多次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難。高美斯指出,貿易保護主義無法降低產品價格,不能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也不會保住人們的就業崗位。即使被加稅,中國電動汽車仍具技術、效率和減排等優勢,歐盟難以將其擋在歐洲市場門外。

1月17日,人們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2024布魯塞爾汽車展上參觀上汽名爵電動汽車。新華社記者趙丁喆攝1月17日,人們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2024布魯塞爾汽車展上參觀上汽名爵電動汽車。新華社記者趙丁喆攝

衝擊歐洲汽車產業

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將損害歐洲汽車產業長遠發展。克羅地亞政治分析家基爾希米爾·馬燦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歷史已證明,高關稅不利於歐洲汽車產業發展,不會給歐洲汽車產業和歐洲經濟帶來好處。

歐盟汽車行業高度依賴國際市場,每年創造近千億歐元貿易順差,2023年德國乘用車總產量約為410萬輛,其中約四分之三用於出口,出口總額達1640億歐元。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對歐盟汽車企業至關重要。

當前,全球汽車行業正在加快綠色轉型,電動汽車成為重要發展方向。馬燦認為,加稅不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產生長遠負面影響,但會使歐洲電動汽車產業無法通過與外界的良性競爭取得進一步發展。

德國基爾全球化中心主任、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霍爾格·格爾剋日前警告,當前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需求顯著下滑,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將導致產品價格繼續上漲並進一步抑制需求,給歐洲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帶來重大負面影響。

「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歐盟應該做的並不是通過提高關稅來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應該選擇與中國攜手合作。」在馬燦看來,加稅損害雙方利益,而合作才能惠及各方。對於歐盟來說,與中國合作非常有必要,這樣才能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質量更高、技術更先進的電動汽車。

5月29日,在馬耳他貝基卡拿,哈辛-紮米特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德古阿拉(左)介紹一輛比亞迪純電動汽車。新華社發(莊拿芬·波格攝)

阻礙經濟全球化進程

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是促進全球經濟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強加關稅只會進一步扭曲市場,進而割裂全球產供鏈,不僅對產業長遠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更將嚴重阻礙經濟全球化進程。

「我們要想想過去幾十年歐洲是如何實現經濟繁榮的,不是依靠封閉市場,而是靠開放市場。」德國Mercedes-平治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鬆在日前舉行的德國「新製造世界」大會上指出,全球各大洲和重要經濟體之間貿易往來頻繁,貿易保護主義不是解決問題之道,企業反對增加貿易壁壘。

德國權威汽車經濟學專家、波琴汽車研究院院長費迪南·杜登赫費爾強調,全球汽車業轉型迫切需要國際合作,特別是與中國的合作。中國汽車工業的成功並非依靠所謂的補貼,而是在於中國龐大的工業部門帶來的規模經濟。

德國總理朔爾茨近日在德國呂瑟爾斯海姆出席歐寶汽車公司125週年慶祝活動時說:「隔離措施和非法關稅壁壘最終只會讓一切變得更貴,讓所有人變得更窮。我們不會對外國企業關閉市場,因為我們也不希望自己的企業被這樣對待。」

在經濟全球化大勢中,堅持技術創新為本、產品質量至上,是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制勝之道。包括電動汽車在內,中國新能源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廣受歡迎,靠的是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根本上是企業拚出來的,不是政府補貼出來的。

「歐盟國家和中國的汽車產業已深度融合,切斷歐中之間的貿易橋樑既不可能,也毫無益處。」歐亞中心副主席、歐盟委員會前交通運輸專員薇奧萊塔·布爾茨說。(執筆記者:於榮;參與記者:康逸、陳斌傑、胡加齊、李學軍、劉向、單瑋怡、殷曉聖)

編輯 陳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