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體驗記:「洋弟子」的多元文化交融之旅

影片:蠟染體驗記:「洋弟子」的多元文化交融之旅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17日電 (黃鈺涵 張子怡 楊麗)仔細描繪圖案、用蠟液勾勒線條、以鮮豔的染料暈染布料……日前,走進北京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文化橋樑:中馬人文交流五十載」紀念活動,一場別開生面的馬來西亞蠟染體驗活動讓來自馬來西亞的「洋弟子」與中國同學共聚一堂,瞭解中馬兩國蠟染藝術異同,開啟一場多元文化交融之旅。

活動現場。黃鈺涵 攝活動現場。黃鈺涵 攝

沉浸蠟染世界 感受多元文化交融

「先用鉛筆把圖案描繪出來,最主要的環節是用蠟刀蘸取蠟液,描繪它的邊框……」馬來西亞留學生謝愷恩為同學們演示如何製作馬來西亞蠟染,只見她一邊講解,一邊嫻熟地勾繪圖案、染色,不一會兒鮮豔的花朵圖案便於布料上「綻放」。

在繪製過程中,謝愷恩發現了中國蠟染與馬來西亞蠟染的共通之處:「中國和馬來西亞的蠟染都很在意圖案的細節,我們會用蠟來帶出它的細節,它的明暗或者深淺。」

同學們其樂融融體驗蠟染,這讓馬來西亞留學生譚龍兒感慨,自己與中國同學的感情更深了。「我們會溝通做什麼花樣,我也會向同學解釋,馬來西亞峇迪用的顏色比較鮮豔熱情。」譚龍兒還查找了中國苗族蠟染的資料,她讚歎苗族蠟染很是漂亮,顏色運用溫柔安靜、非常優雅。

看著同學們相互交流,馬來西亞留學生林芊吟感到非常開心,「這個活動讓我們與中國同學近距離接觸,大家互相幫助。活動結束時有些同學還留下了聯繫方式,我覺得可以真的做到兩國青年之間的交流。」

林芊吟正在繪製蠟染。 黃鈺涵 攝林芊吟正在繪製蠟染。 黃鈺涵 攝

「洋弟子」的中國傳統文化情緣

跨越千里來到中國求學、生活,「洋弟子」們近距離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但她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情緣,從很早便已開始。

林芊吟坦言,她最感興趣的就是京劇文化。在她上中學時,老師會介紹京劇、播放京劇相關的影片,這在她心中埋下了一粒「種子」。來到中國後,她在學校舉辦的一次活動中體驗了臉譜繪畫,從中進一步瞭解了臉譜文化與京劇文化,這讓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對於畫臉譜的「初印象」,林芊吟回憶道當時感覺這很睏難,因為它的手工、線條都非常精準,沒有繪畫基礎是無法畫出來的。「活動過後,我發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細心一點去畫,畫出來特別有成就感。」

現就讀於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的譚龍兒是一名華裔,據她介紹,馬來西亞的很多華裔從小都會學習中文,「我們會學毛筆字,從一年級開始學習,平常也有像剪紙這樣的活動,老師也會辦一些活動介紹中國歷史。」

來到中國,譚龍兒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過許多地方。在北京,她曾到故宮觀賞美輪美奐的中國古代建築,「整個建築都不需要釘子去組成,以前科技並不發達,匠人能做出這些很厲害,太不可思議了。」在故宮中,譚龍兒還遇到身著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遊人在拍照,「我覺得蠻震撼的,中國的傳統服裝很漂亮。」

中國的物流發展與經濟發展日新月異,讓謝愷恩萌生了到中國學習物流專業相關知識的念頭。踏上中國求學之路,謝愷恩親身感受豐富多元的中國文化。

對於中國書法,謝愷恩情有獨鍾。「書法是一種書寫的藝術,有不同的字體,每個字體都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情感。」一筆一劃看似簡單,謝愷恩從中感受到了不簡單之處:「你需要學好怎麼握筆,它是很考驗耐性、可以讓自己靜心的藝術。」

2024年是中馬建交50週年,對此謝愷恩表示:「我相信兩國之間的交流與互幫互助,都是大家可以看到的。」展望未來,謝愷恩希望兩國之間能有更多的交流機會,通過旅遊來促進文化交流、學術交流。(完)

【編輯: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