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兒曬麥子,這是個問題

孫朝陽是村里的種麥大戶,眼下有350多畝冬小麥準備收割。按照以往的經驗,麥收後再等一兩個月時間,每斤小麥能多賣三到四分錢。今年他依然盤算著,收割回來的小麥先暫存倉庫,「等一等,一般都能多賺一些」。
為了防止發熱黴變,進倉前,新收割回來的小麥,基本都需要通過晾曬等方式降低水分。對孫朝陽來說,自家農場擁有的兩三畝空地,顯然不足以用來晾曬上百畝的小麥。再加上晾曬需要較多的人力、物力,往年他通常會儘量晚收割幾天,讓已經成熟的小麥就地多曬一曬。
這也成為村里很多麥農的選擇,特別是為種植面積較大的麥農減少了晾曬的麻煩。但這種方式要看老天爺的「臉色」,比如去年麥收時節,當地接連下了3天雨。村里一戶農民種植的2400多畝的小麥全部出芽,只能「忍痛」賣給飼料廠,「一斤也就七八角錢,損失非常大」。
也是從去年開始,河南、山東、陝西等多地基層鄉鎮政府,注意到「曬麥難」這一問題,主動開放政府大院、文化廣場、學校操場等公共場所,供麥農曬麥。今年,這一舉措在各地得以延續。以孫朝陽所在的陝西省富平縣流曲鎮順義村為例,6月開始,1200平方米的村委會廣場,成為全村公共晾曬場所,「東家曬完西家曬」。
孫朝陽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其實,村里公共場所之前就允許晾曬小麥,只是一直沒有明說,去年開始有了明文通知,沒有地方晾曬的小麥,就可以直接拉過去。他說:「雖然村里閑置地方都允許晾曬,但肯定還是不夠用的。」
富平縣流曲鎮農辦主任王樂給出了同樣的判斷,「村里的廣場、空地,群眾現在基本都能用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現有場所肯定也不夠用」。
「借地」曬麥
河南省滑縣地處豫北平原,擁有200萬畝耕地,年產30億斤糧食,被譽為「中國小麥第一縣」。今年5月底,滑縣瓦崗寨鄉政府在大門口拉起橫幅,紅底白字寫著「院內可以曬糧」。
去年,麥收時節的幾場連陰雨,導致瓦崗寨鄉很多小麥不能被及時收割、晾曬。情急之下,瓦崗寨鄉政府、各村文化廣場、黨群服務中心等公共場所允許曬麥。小麥鋪滿政府大院的照片在網絡上熱傳,被網民稱讚。
受到如此大的關注和熱議,是當地沒有預料到的。「最開始就是考慮沒地方曬麥,提出這樣一個便民措施,沒想到引發老百姓共鳴。所以,今年我們早早又拉上了橫幅,歡迎麥農來院里曬麥。」瓦崗寨鄉組織委員王晶介紹,過去這10多天時間,已經有近兩百戶麥農,陸續來到鄉政府大院曬麥。
在山東省禹城市,6月初,當地公安局公佈了13處可用於曬麥的公共場所,包括5處交警中隊、8處派出所的單位大院、門前廣場。
「去年剛剛開展此項工作時,群眾還有些不相信,認為公安機關辦公場所怎麼會給老百姓曬糧?」禹城市公安局宣傳科民警霍法義說,當時,曬麥場所聯繫方式公佈之後,不少麥農打來電話諮詢、確認。
「考慮到佔道曬糧存在巨大安全隱患」,除辦公場所外,禹城市各派出所還會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協調開放一些公共場所。另一邊則是,這段時間,當地執勤民輔警也加大巡邏防控力度,對在公路上打場曬麥的群眾進行勸阻,引導其到安全場地曬麥。
這便更容易理解,為何一些公安部門也要加入「開院曬麥」的隊伍。事實上,「麥農佔道曬麥」一直讓執法者頭疼,每到麥收時節,治理這一行為,會成為各地公安、交管部門的頭等大事。
今年3月起施行的《杭州市農村公路條例》明確提到,「農村公路包括縣道、鄉道、村道及附屬設施,任何單位、個人不得在農村公路上及其用地範圍內打場曬糧」。這就意味著,「禁止農戶在農村公路曬糧」,已經被寫進杭州地方性法規。
也有一些地方採取了更為靈活的處理辦法。比如,今年6月4日,陝西省永壽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佈通告,6月10日至30日期間,「火車站大街、萬壽路、永興路和能化五路」這4條街道,成為城區路段允許晾曬小麥等農作物的臨時區域,要求麥農嚴格按照劃定範圍,規範晾曬。
滑縣瓦崗寨鄉與之類似,麥收這段時間,鄉間小道允許晾曬,引導車輛儘可能繞行主幹道。「往年會有麥農在主幹道曬麥,甚至設置障礙物。每逢這個時候,都會發生交通事故。」王晶說,「現在很多人有了這方面認識,故自己也會小心。今年,鄉內省道上,沒有出現鋪天蓋地曬麥的情況。」
「群眾確實沒有辦法,可以理解。有什麼說什麼,雖然能用的場地都提供出來了,但只能算救急。」
曬麥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孫朝陽在順義村長大,2014年,他開始承包土地,搞起了種植。他記得小時候,村里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土場,或是直接找一片空地,用石碾把土地壓平,鋪上東西,便可以用來曬麥。有的村里,還會有專門的曬麥場。
在一些人的記憶里,村里男女老少都聚攏來,從早到晚,各家收回的小麥平鋪在地上,連成片,麥農揮舞著簸箕,揚起麥粒,藉著風除去雜質,再通過陽光的暴曬,降低小麥的水分。村里四處滿是堆起的麥穰垛,空氣中也飄散著小麥的味道。
如今,收割小麥用起了大型機械,村里的曬麥場漸漸消失,曬麥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孫朝陽覺得,這和村里年青人流失,勞動力年齡普遍偏大有關。他觀察,在順義村,種麥的農戶基本都在65歲以上,「整個村子找不到第二個和我一樣、30多歲種地的人」。對這些農戶來說,如果種植小麥的面積超過10畝,晾曬就會成為大問題,「萬一遇上下雨天,完全找不到人幫忙一起收拾」。
村里小面積種植的麥農,都是在自家附近,隨便找處地方,簡單晾曬一下。一部分麥農在收割機收完之後,就地直接賣掉,「曬乾之後一斤多賺一兩角錢,不值當,賣完就可以出去打工了」。
王晶所在的瓦崗寨鄉,過去專門用來晾曬小麥的曬麥場、撂荒地,如今基本也都種起了莊稼,或有了他用。他說,耕地本來就非常珍貴,不可能再專門騰出地方去晾曬小麥,造成耕地損失。「河南省的人均耕地面積較少。」
2023年4月,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公佈《2021年河南省自然資源公報》,數據顯示,河南全省耕地752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28畝。這個數字,比2021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36畝略低。當然,不僅是在河南,從全國範圍來看,在工業化、城鎮化土地需求仍然旺盛的今天,耕地保護壓力都很大。
公共曬麥場是農村集體經濟發達時代的產物,彼時的農村以生產隊為主要單位。「伴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下滑,對(曬麥場等)公共設施的維護和保養,成為農村基層組織很難做的一件事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說,他注意到,農村的大部分公共設施,都已經讓位於經濟發展,蓋起了樓房、社區、停車場等。
張勇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他有著類似的觀點:一段時間以來的農村改造工作,沒有考慮到麥農的實際需求,「‘曬麥難’便是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
不管是公共場所允許曬麥,還是臨時調用部分道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看來,都只能算是權宜之計,「值得肯定,畢竟只能解決小部分農戶曬麥的需求」。他特別提到了「馬路曬麥」,「馬路首先要保障交通,而有些車輛經過時,可能會把小麥碾碎,這和高質量農作物(的標準)還是有矛盾的。現在老百姓對糧食的要求越來越高,加工企業也會要求品質。」
「‘曬麥難’確實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也存在了很長時間,不好解決。」李國祥分析,最難的就是曬麥場的用地到底從哪裡來?耕地不能佔,建設用地也不會用來建設曬麥場,「農村的建設用地其實也很緊張」。
「過去主要是小農戶,比較分散,房前屋後甚至是房頂,總能想辦法解決。現在,農村很多小農戶土地流轉,出現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不僅小麥種植面積較大,而且集中收穫、集中晾曬。」李國祥解釋,所以,這些年我們會明顯感覺到,「曬麥難」問題更加突出。
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戶增收
表面看,「曬麥難」只是困擾萬千農戶的難題,背後實際也隱藏著基層政府的困惑、烘乾設備企業和社會服務組織的無奈。如何平衡好利益,化解矛盾,更是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的大事。
「當然,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並不是無解的難題,關鍵要看做不做。」李國祥給出的建議是,「盤活」農村建設用地。
「其實不是說完全沒有土地,而是農村建設用地怎麼用更好。」李國祥說,現在一些農村的規劃和建設,「高大上的太多,接地氣的沒有」。比如有些地方盲目發展鄉村旅遊,花了很多錢,也建了景區,時間久了,新鮮感一過,沒人再去,只能閑置下來。一問當地村民,給出的回答是,「跟我沒有關係」。
「所以,要針對農民的迫切需要搞建設,甚至可以一地多用。」李國祥解釋,專門搞曬麥場,沒有專項資金,也會造成土地浪費。但可以整合文化廣場等的建設資金,規劃和建設一批場所,「農忙時曬麥,農閑時活動」「白天做曬場,晚上做廣場」,從而實現「一片土地,多種用途」。「雖然各地差異很大,但都可以不斷探索,多考慮現實需要,而非自己的政績。」
與此同時,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此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科技處處長姚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2017年以來,全國已建成5500多個專業化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實現產糧大縣糧食產後服務全覆蓋,及時為農民提供糧食烘乾和清理等服務,有效發揮助農節糧減損、提質增效的重要作用。
從具體數據看,全國糧食產後服務中心2022年共服務農戶1700多萬戶,清理糧食1.6億噸,烘乾糧食4500多萬噸,幫助農民減少糧食損失1200多萬噸,這個數據「相當於當年廣東一省糧食總產量」。
談到通過推廣烘乾等實用技術,解決「曬麥難」問題,李國祥認為,技術可行性完全沒有問題,目前最大的阻力是成本——「麥農都要精打細算,如果自然條件允許,肯定會首選太陽曬乾,捨不得再去花錢烘乾。」
「買一台(烘乾)設備需要幾萬元,烘乾一斤糧食兩三分錢」。一邊是新技術,一邊是高成本,如何破解這對矛盾?王鳳忠建議,烘乾機等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仍需加大,或採取一定的烘乾補貼政策。「農業始終是弱勢產業,要讓老百姓願意種糧、也有收益。不要在麥收的‘最後一公里’依然出現難題。」
張勇則希望,繼續鼓勵適當規模化種植,支持社會化服務機構參與,提供糧儲、糧貿等服務。「種植規模大了,抗風險能力更強,也更有實力採用各種新技術。如果只靠單家單戶,永遠難以解決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今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中就提到,「國家支持面向糧食生產者的產前、產中、產後社會化服務,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鼓勵和引導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支持糧食生產集約化;鼓勵和支持推廣適時農業機械收穫和產地烘乾等實用技術,引導和扶持糧食生產者科學收穫、儲存糧食,改善糧食收穫、儲存條件,保障糧食品質良好,減少產後損失」等。
張勇說:「說到底,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戶增收,而不是今天解決曬麥場,明天解決其他的。」
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17時,全國已收穫冬小麥麵積達3.1億畝,收穫進度過九成。預計全國冬小麥大規模機收將於6月下旬結束。
6月8日、9日,兩天時間,孫朝陽種植的350多畝小麥也全部收割完成。前段時間,高溫多、雨水少,收割回來的小麥,一半可以直接入庫,一半再分批晾曬兩三天即可,減輕了不少壓力。今年收成也不錯,「粗略估計,畝產在1000斤以上」。他期待著,過段時間,能賣個好價錢。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席聰聰 記者 秦珍子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1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