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理應是學生發展的「墊腳石」

    視覺中國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從2023年11月收到通知,經歷開題、初稿、終稿、答辯等一系列環節之後,我終於在2024年的畢業季順利提交了畢業論文,宣告本科學習即將畫上句號。

    一直以來,畢業論文都被視為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質檢環節」。與此同時,不少同學也發出這樣的抱怨:「前前後後修改了很多次選題,感覺以我的水平,找的選題要不已經被很多人研究過了,要不就是缺少研究價值;好不容易開題了,後面不是找不到文獻,就是找不到數據,好多次感覺真是做不下去了。」

    以檢驗學術能力為初衷的畢業論文,為什麼會讓不少本科生直言「負擔太重,意義不大」?問題出在哪裡?

    完成一篇合格的畢業論文,需要付出很多時間與精力。近年來,高校論文抽檢工作更加嚴格,學校對本科生畢業論文提出更高要求,在查重、評審、答辯等多項環節嚴格把關,杜絕學生「划水」,如論文不合格將直接影響畢業。這些舉措在學生群體中間形成威懾作用,督促學生認真對待論文撰寫,但也不可避免地給學術研究能力尚且處於初級階段的本科生帶來負擔。

    對於希望繼續在學術科研領域深造的學生而言,大部分人傾向於認為畢業論文是一次獨立完成學術寫作的契機,鍛鍊了自身科研能力。但是,對於打算就業、不繼續從事學術科研的學生來說,難免會對畢業論文的安排感到壓力。

    一位同屬本科畢業年級的同學這樣說:「我畢業之後馬上要參加工作了,本來大四實習的時間就非常寶貴,從10月、11月接到通知開始準備,到畢業季的五六月答辯,蒐集資料、閱讀文獻還有後續自己研究、最終撰寫成文,真的很耗時間。」

    本科生寫作畢業論文的時間安排問題,本質上是畢業論文和個人發展規劃發生衝突。近幾年,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加劇了大學生在就業、深造等多個領域的競爭壓力,大四學年學生普遍有著考研、出國、就業等規劃。尤其是不打算繼續深造的學生,傾向於認為畢業論文對於個人未來發展作用不大,此時畢業論文好像被擺到了學生未來發展的對立面,從學生培養的環節變成了學生發展的「絆腳石」。

    如何讓畢業論文回歸其育人初衷,從「絆腳石」轉為學生發展的「墊腳石」,需要學生、教師、學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學生應積極主動與導師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提高論文的個人投入度和收穫感。通過項目、實習等方式,增強畢業論文的實踐性和應用價值,能夠增強學生畢業論文與個人未來發展規劃的聯繫,避免二者被放到互相對立的位置。

    教師應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指導,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製定更加科學的論文寫作計劃。在我就讀的大學,本科生論文指導老師一般指導3-4名本科生,部分導師會採取組會等形式與學生定期溝通,但也有部分老師不瞭解學生的困難。部分學生也表示:「感覺導師不怎麼管,基本上全靠自己找文獻自學。」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比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模型選擇和數據蒐集等技術層面,本科生由於缺乏科研相關經驗,更需要指導老師提供方法的指導。高校導師應承擔好「引路人」的角色,而不是單純的「評分人」。

    學校應明確畢業論文的教育目標,優化課程設置,增設與畢業論文相關的預備課程,如研究方法、學術寫作等,幫助學生提前瞭解和掌握撰寫論文所需的技能;深入瞭解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實際情況,在畢業安排時間線上幫助學生留出更加充裕的時間撰寫畢業論文,儘可能將畢業論文與學生實習就業等其他安排錯開;探索建立更加精細化、人性化的考核方式,讓本科生在4年時間中真正學有所得,不讓畢業論文成為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束縛。

    畢業論文是檢驗大學本科4年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不管未來發展路徑如何,畢業論文都是每一名本科生需要認真對待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協調畢業論文與學生個人其他安排之間的關係,需要本科生積極轉變心態,主動與老師溝通,也需要學校和老師加以幫助和支持,讓更多本科生在論文寫作中產生收穫感。

青衿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19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