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水下鋼鐵長城」

    潛艇與驅逐艦開展潛艦協同訓練。桑治浩/攝    潛艇與驅逐艦開展潛艦協同訓練。桑治浩/攝
    潛艇進行海上實戰化潛潛對抗演練。張楠/攝

    潛艇奔赴陌生海域開展跨晝夜多課目實戰化訓練。吳浩東/攝

    潛艇在海上航行。桑治浩/攝

    官兵在潛艇上舉行升旗儀式。徐文濤/攝

    4月22日,海軍潛艇學院,學員們在學習軍事英語。海軍潛艇學院是我國專門培養海軍潛艇、防險救生和水下新質作戰力量等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創建於1953年。70多年來,學院為潛艇和防救部隊培養了一大批軍事指揮和專業技術人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訓練間隙,艇員們在戰位上交流經驗,學習專業知識。時佳龍/攝

    4月19日,山東青島,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人們走上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長征一號」,準備參觀。人民海軍成立75週年之際,不少市民遊客來到海軍博物館瞭解中國海軍的發展歷程、英勇事蹟和偉大成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入夜,青島某軍用碼頭戰鬥警報驟響,海軍某潛艇支隊官兵迅速集結,裝載物資解纜起航。他們操縱潛艇,背靠城市漸漸亮起的燈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1954年6月19日,在這個碼頭,中央軍委批準海軍成立獨立潛水艇大隊,人民海軍從此有了第一支潛艇部隊。

    70年後,在萬裡海疆各個軍港,這樣的出航已經是常態,潛艇兵們早已習慣遠離喧囂的城市,隱入黑暗無聲處,在遠海大洋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一代代潛艇人鐵心跟黨走、鐵血闖大洋,從白手起家到核常兼備,從近海防禦到遠海懾戰,海軍潛艇部隊湧現出一大批先進群體和英模人物,用一道道向遠向深的靜謐航跡,鑄就了堅不可摧的「水下鋼鐵長城」。

    「絕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

    「1951年3月,黨中央一聲令下,我們近300人組成的潛艇學習隊,來到旅順向蘇聯人學習潛艇技術……」在潛艇部隊成立70週年之際,海軍某潛艇支隊官兵,前往駐地幹休所慰問人民海軍第一批潛艇老兵徐瑞田,新一代潛艇官兵圍坐在老人身邊,不停地詢問當年往事。

    那年,作為中國第一批潛艇兵,他和戰友們克服訓練、語言和生活困難,在蘇聯人原定「3分及格就行」的結業考試中,考出平均4.7分的成績,並且在短期內具備獨立操縱潛艇的能力。

    「我們是潛艇部隊的種子,肩負著組建海軍潛艇部隊的責任,必須集中精力把它學好。」3年學習結束後,徐瑞田與戰友們分赴萬裡海疆,為潛艇事業默默奉獻。如今,已經93歲高齡的徐瑞田,看到潛艇部隊的發展成就,回憶起自己的一生,感到非常自豪。他告訴年輕的戰友們,潛艇學習隊的老兵們這麼多年來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絕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

    「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6月6日,海軍某訓練基地新兵入伍教育訓練結業典禮上,新兵們整齊列隊,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接受檢閱,他們在結束入伍訓練後,即將開始潛艇專業學習。

    「好好幹,潛艇部隊需要你們。」92歲的潛艇學習隊老兵慕恩盛受邀檢閱新兵,並為訓練標兵頒發榮譽證書。

    20歲的趙清財眼含熱淚,接過榮譽證書後,與老兵互相敬禮,向老兵保證:「我要苦練制勝本領,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新時代潛艇兵。」

    「潛艇單艇闖大洋、千里走單騎,是國家重要戰略力量,一舉一動牽動國家政治外交大局,我們必須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指揮。」海軍某潛艇基地幹部閆學朋,在「水下先鋒艇」榮譽旗幟前,為艇員隊官兵開展黨課教育,每當執行任務時,艇員隊官兵都會把這面榮譽旗幟懸掛在潛艇內。

    作為人民海軍核潛艇部隊的第一支艇員隊,組建40多年來,他們創造了數十項我軍潛艇史上的「首次」和「第一」,由於完成任務出色,該艇員隊被中央軍委授予「水下先鋒艇」榮譽稱號。

    一次,他們赴遠海執行重要任務,突遇緊迫局面,而收到的上級命令只有簡短12個字。危急關頭,臨時黨委嚴格執行上級命令,在極度困難情況下出色完成任務,受到中央軍委表揚。

    「特殊的武器裝備,特殊的使命任務,註定了我們必須在確保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上,標準更高、要求更嚴。」閆學朋說。

    近期,剛剛執行完任務歸來的他們,經過短暫休整後,又將肩負重要使命,向著更遠的海域進發。

    「怕死不當潛艇兵」

    「當時一切都是未知數,今天出海了,回不回得來,誰也不知道。」前不久,海軍某潛艇基地舉行「老兵講歷史」活動,「水下先鋒艇」首任航海長範喜德在回憶30多年前「長征一號」核潛艇首次深潛試驗時,感慨萬千。

    極限深潛是潛艇不得不闖的「鬼門關」,在艇體被壓得變形、發出刺耳聲響時,全體艇員鎮定自若、精準操作,最終創造了該型艇首次潛至極限深度的紀錄。

    那次試驗獲得的寶貴數據,為後來檢驗和改進我國核潛艇的理論研究、科研生產、戰法應用等發揮了重要作用。範喜德說:「危險不危險?肯定危險。但我們幹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就是豁出性命也要完成任務!」

    「30多年前,面對外軍挑釁,我們支隊的兩艘潛艇挺進南海執行任務,官兵在出征前夕咬破手指,把手印按在請戰書‘誓死保衛祖國海疆’的誓言下方。」近日,海軍某潛艇支隊史館內,幹部張洪星正在為剛補入的年輕官兵講述前輩戰鬥的故事,館內陳列的數百件文物、數千張照片,展現出支隊官兵傳承至今的血性膽氣。

    不久前,他們在深海進行的實戰化訓練中突遇「險情」,「失事」艙艇員迅速封閉水密門,前往破損管路點位堵漏,短時間內完成數百個操作動作,最終化險為夷。張洪星介紹,類似這樣的特情演練,不僅在該潛艇支隊,在海軍潛艇部隊都會常態組織,目的就是通過成千上萬次的訓練錘煉官兵勇於攻堅、克敵制勝的實戰能力。

    張洪星說:「這麼多年來,憑著‘怕死不當潛艇兵’的血性膽氣,海軍潛艇部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推動戰鬥力快速生成。」

    1985年,潛艇官兵以90晝夜長航創造世界核潛艇長航時間新紀錄。1988年9月,我國自行研製的核潛艇在水下成功發射運載火箭,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能力的國家,標誌著我國海基戰略防禦力量初步形成。

    現在,各潛艇部隊在戰訓實踐中大膽創新,湧現出多項創新戰法成果。張洪星說:「隨著潛艇部隊力量規模不斷髮展壯大,我們已成為應急應戰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海軍潛艇部隊常態參與中俄、中巴、中泰等雙多邊海上聯演,遠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出訪等國際軍事活動,與各國海軍合作持續深化,航跡不斷延伸,既彰顯了大國力量,更向世界傳達出中國海軍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決心。

    「走好我們的水下‘新長征’」

    「方位×,距離×,發現‘敵’驅逐艦!」前不久,海軍某潛艇支隊在某陌生海域蟄伏數日的一艘潛艇,與「敵」相遇,一場實戰化攻防演練拉開戰幕。該艇官兵依託體系支撐,認真研判態勢,解算目標要素,備便武器系統,迅速展開戰鬥部署。然而,狡猾的對手在察覺到異樣後,迅即進行躲避並伺機組織反擊。

    在潛艇艙室內,李秀成按照指揮員命令,有條不紊地操縱面前的AIP控制台,保障潛艇與「敵」周旋。他與各戰位的戰友們沉著應對,不斷調整潛艇航速航向,變深機動規避,尋找有利攻擊陣位,牢牢掌握著對抗主動權,最終取得了演練勝利。

    AIP是英文「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的縮寫,近些年,隨著AIP系統普及列裝,人民海軍常規潛艇的機動性、續航能力大大提升,給他們帶來了更多戰術選擇。

    「一定要讓我們的潛艇走得更遠!」十幾年前,李秀成剛入伍的時候,他所在部隊潛艇的動力是以柴油機發電為主,潛艇下潛時間受限,需要頻繁地上浮充電,被對手捕獲的風險非常高。2016年,在得知搭載AIP系統的新型潛艇列裝部隊後,已是老兵的他果斷申請轉崗,一切重新學起。

    為此,他與戰友們共同研究理論,並紮進車間摸氣路、拆油管,在幾個月時間里掌握了新裝備的操作維護方法,讓新型潛艇快速形成戰鬥力,下潛時間越來越長。如今,AIP系統已普遍列裝,他們一次次突破裝備極限、一次次創新水下作戰方法,出海執行戰訓任務頻率大大提升。

    近年來,像AIP潛艇一樣,海軍自主建造的各類型新型潛艇,自主研製的水聲目標識別設備、潛艇戰術軟件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相繼入列並實踐運用,推動水下攻防作戰樣式加速轉型,潛艇部隊綜合作戰能力大幅提升。

    「潛艇部隊現在發展得太好啦!你們趕上了好時候。」 在海軍潛艇學院的海軍新型核潛艇模型前,91歲的潛艇學習隊老兵劉作根,與今年即將畢業的學員進行交流,聽了海軍學員代表彙報自己在學校學習和部隊實習的情況,他不由得為面前這群年青人鼓起了掌。

    「我們國家用‘長征’為核潛艇命名,不僅說明先輩們發展核潛艇遇到的艱難險阻像‘長征’一樣,還寓意潛艇官兵能夠駕著它馳騁遠海大洋。」航海專業學員胡佳琪,從上學起一直被潛艇老兵們的故事激勵,見到老兵劉作根後激動萬分,他握著老兵的手鄭重承諾:「請您放心,我們一定好好幹,用青春和熱血走好我們的水下‘新長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裴楠 通訊員 孫飛 王冠彪 高密 隋一範 吳浩東 茆琳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19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