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畢業論文寫作不再「痛苦」
一到畢業季,本科畢業論文就成為卡在老師和畢業生喉嚨上的「鯁」,因為它不僅關係到學生能否拿到學位,還影響學校的學科評估。在學術規範性訓練較少、學生知識水平和寫作態度參差不齊、實習和考研事務較多等諸多因素的疊加下,畢業論文成為一些師生共同的「痛苦」也就成為一種常態。那麼導致這種共同「痛苦」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不少畢業生就業和考研壓力大,沒有充足時間去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論文。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人。為緩解就業壓力,多數學生選擇進一步深造。以筆者為例,我指導的10名本科應屆畢業生中,有9人選擇考研或申請海外碩士。為了不讓學生們分心,我允許他們等考研結束後再開始動筆寫畢業論文。這樣一來,留給畢業生的寫作時間只有短短3個月左右。為此,不少學生還要犧牲大四寒假假期「肝論文」。
其次,多數高校並沒有開設專門針對本科生的論文寫作課程。目前我國高校的課程教學還是以所在專業的理論知識講授為主,很多院校尚未涵蓋學術溝通與寫作等通識技能的教育。另外,某些學科專業可能更適合用畢業作品而不是畢業論文的方式來獲取學位,比如適合藝術展示的音樂學、舞蹈學和設計學專業,以實踐為導向的體育學、新聞學和護理學專業,以及強調動手能力的機械、建築等工科專業。
還要看到,輔導學生論文也成為部分高校教師的「不可承受之重」。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切實破除「五唯」頑瘴痼疾。但在實踐操作層面,部分高校則希望老師能成為兼顧科研、教學、行政和社會服務等工作的「六邊形戰士」。尤其是對於青年教師而言,「非升即走」的現實壓力使「青椒」們將更多精力用在申請項目和發表論文上,而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的優秀與否,並不能決定他們預聘期考核的結果。
基於上述現狀,要想讓畢業論文不再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痛苦」,還需通過一系列機制性完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高校要適時給需要撰寫畢業論文的學生開設論文寫作課。而且,高校論文寫作的教學,不能止於對學生寫作技能的培訓,更應讓學生體悟到論文寫作背後的「道」。2018年,清華大學就面向大一新生開設「寫作與溝通」課程,依靠高強度閱讀、小班研討以及一對一指導的模式來引導學生開展批判性思考,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文章的觀點,並按照學術規範的要求完成文章撰寫。學校通過開設寫作等通識課程,可以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水平,還能鍛鍊邏輯思維能力。
另一方面,部分專業可以將畢業作品作為畢業考核的最終指標。當前,推動畢業考核的多元化,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動手實踐、團隊協作以及創新創業等。畢業作品的形式可以參照具體專業特點來調整,如舞蹈專業的同學可以編排一段舞蹈節目,藝術設計專業的同學可以製作一個裝置藝術作品,新聞學專業的同學可以組隊完成深度調查報導作品,等等。
總體而言,由畢業論文向多元考核方式的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是論文還是作品設計,都離不開指導老師和學生的深入溝通與同心協力。老師可以採取定期線上或線下組會的方式,瞭解所指導學生各自的寫作進度以及遇到的共性問題,從而提高溝通效率和質量。畢業生也要積極主動與老師溝通,從而讓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作者係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黃駿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19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