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田野,共赴青春之約

潘偉在「蔬東坡」農場給參加研學活動的孩子們做農業知識科普。

栗超在查看蔬菜長勢。

張妍在店內製作咖啡。本文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張妍在店內製作咖啡。本文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來,越來越多愛農村、懂技術、善經營的海歸青年來到鄉村,從「外出逐夢」到「回鄉築夢」。鄉村全面振興,是呼喚人才的舞台,也是造就人才的沃土。

這些海歸青年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返鄉創業帶動鄉親增產增收,助力當地產業發展和鄉村文化建設,詮釋了青年人的責任擔當。近日,幾名海歸創客講述了自己投身鄉村全面振興的奮鬥故事。

山裡有座現代農場

廣東省韶關市新豐縣是典型的山區縣,群山環繞,縱橫交錯,東江流域的重要幹流新豐江正是發源於此。

這裏是潘偉的故鄉,也是他回國創業的首選地。2017年,潘偉從廣州回到縣里,做起了「新農人」。潘偉在美國匹茲堡博恩特帕加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在鄉親父老眼中是個「喝過‘洋墨水’」的高材生。

「他回來種地能行?」不僅家人不支持,鄉親們也不太理解。

潘偉有自己的打算。美國留學期間,他曾居住在一戶寄宿家庭里,與許多美國家庭不同,潘偉的房東很少在超市里採購蔬菜水果,而是每週末前往當地一家農場參與農事勞作,同時採摘一些自己日常需要的農產品。當時,這種「社區支持農業」的新型經營模式讓潘偉很感興趣。

「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能清楚地瞭解自己的食物來源,這就和農戶之間建立了信任關係。消費者可以親自參與農業生產,在體驗農業生活的同時以實惠價格買到新鮮優質的農產品。」潘偉說。

回到新豐縣後,瞅準當地溫差大、水土條件好等優勢,潘偉與幾名搭檔嘗試打造「蔬東坡」農場。他們花了大半年時間選址,最終選定在橫坑村,租下了100多畝地。

7年間,「蔬東坡」農場變化喜人。從最初的露天種植,逐漸升級為簡易棚,再到圓拱棚、鋸齒棚、水肥一體化,如今,更是一座擁有雙鋸齒大棚、物聯網智能環控、荷蘭進口澆灌系統的現代農場。從面積上看,潘偉的農場從130畝擴大到了300畝,每年能為珠三角地區近300多個家庭、餐廳和飯堂供應當季新鮮健康食材。

想要做好生態種植並不容易。面對夏季炎熱、冬季霜凍等問題,潘偉與團隊通過科技手段,悉心鑽研,不斷改進大棚。遇到蟲害困擾,潘偉一遍遍查閱國內外相關論文、請教農業專家,終於辨別出蟲害種類,找到瞭解決辦法。

近年來,潘偉與多家研學機構合作,將農場打造成親子教育基地,開發了一系連儂耕教育、自然科普等課程,為廣東省內中小學生和學生家長提供走近田園、體驗農耕的自然教育場地。農場內有近100個種植單元,每一個單元的植物處於相對獨立的生長階段,學生得以看到植物在不同生長週期中的不同形態。

現在一到週末,農場里就少不了歡聲笑語,非常熱鬧,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很受大家歡迎。潘偉說,農場每個月都要接待十幾個旅遊團,遊客不僅來自省內,也有來自福建等鄰近省份的,甚至還有來自香港、澳門等地的客人。

農場發展壯大,潘偉從未忘記鄉親們。為了讓大家增收致富,潘偉還邀請附近村民擔任農場講解員,讓他們把自己最熟悉的農業知識與經驗講給遊客聽。

面對這新穎崗位,村里的「老把式」幹勁十足,在潘偉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農場,農閑時就去給遊客們「講講課」。

遊客聽得有滋有味,「講解員」越講越有勁。

「我們準備在農場內新建一條農業展示長廊,陳連儂產品、農業機械等,讓遊客可以更加直觀地瞭解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如今的中國鄉村大有可為,會是更多海歸青年實現創業夢想的地方。」面對未來,潘偉充滿信心。

小鎮建起電商平台

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王杲鋪鎮種植黃瓜已有近30年的歷史,全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莊種植大棚黃瓜。2011年,在德國埃森經濟管理應用技術大學取得碩士學位的栗超返鄉創業,從黃瓜高產大棚到「訂單式種糧」再到農副產品電商直播,他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歸雁」成了致富帶頭人。

2019年,王杲鋪鎮黨委牽頭成立了杲城合作聯社,栗超被推選為理事長。王杲鋪鎮擁有4000多個大棚和1萬多畝地的黃瓜,為了提升當地農業發展水平,栗超積極聯繫相關科研單位,定期邀請專家前來開展技術講座,通過現場教學等方式普及專業種植技術。他還與山東省農科院的專家簽訂了種植協議,請專家來做黃瓜增產實驗。

從種子、化肥等農資的採購,到糧食生產環節的技術指導;從提高種植管理水平的專業培訓,到改進糧食晾曬烘乾存儲環境……事無鉅細,栗超希望能帶領合作社,為當地農民提供全鏈條式服務。

「我們改變了原有的種植模式,從以前的一茬種植改變為現在的兩茬種植。通過改良品種,黃瓜的畝產量得到了明顯提升,每斤售價也比以前增加了兩毛錢,相當於一畝地可以多賣兩萬多塊錢。」栗超說。

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民收入,栗超還鼓勵農民種植糯玉米。和普通玉米相比,糯玉米的價格每斤貴一毛錢,每畝地可以實現增收300元左右。杲城合作聯社積極發展糯玉米的訂單農業,利用糯玉米再進行變性澱粉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

這幾年,電商直播紅紅火火,栗超也一直十分關注電商發展。為拓寬當地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打破產品銷售的地域限制,栗超把當地的優秀青年人才召集起來,籌建杲城合作聯社電商運營中心,用直播帶貨的方式「帶火」了德州的農特產。如今,合作聯社通過電商平台銷售的農產品種類達二十餘種,單日發貨量突破7萬件,平均日交易額為100餘萬元,2023年電商銷售額達到1.3億左右。

「我們不僅組建了一個以年青人為主的團隊,以互聯網為核心進行電商運營,還創建了自己的新媒體平台。我們拍攝記錄村民日常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有趣故事,發佈在平台上,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產品宣傳和銷售。」栗超說。

今年,栗超將目光投向了跨境電商業務,希望能讓德州及周邊市區的特色農產品走出國門,銷往全球更多國家和地區。杲城合作聯社已先後投資2000餘萬元建設杲城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佔地面積近45畝,其中包含糧食儲備庫、烘乾車間、鄉村振興直播基地、科技研發中心等,有效提高了糧食收儲能力和品質。

返鄉創業多年,栗超先後獲得「齊魯鄉村之星」「德州市勞動模範」「德州市農民工之星」等榮譽稱號。如今,他還有一個新身份——德州市人大代表,「回引在外人才」是他履職中關注最多的課題之一。

「年初,我們鄉鎮建立了在外人才信息庫,搭建‘杲城老鄉雲之家’平台,將近700名在外人才分類納入數據庫。」栗超說。「鄉村全面振興,人才是關鍵,如何提升鄉鎮對人才的吸引力尤為重要。我們希望借助更多方式,幫助在外人才更多地瞭解家鄉,通過政策支持等渠道提高人才薪資待遇,營造更好工作氛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返鄉幹事創業的隊伍。」

村里飄出咖啡香

漫步於秀麗村落,遠處的秦嶺隱約可見。在陝西省西安市上王村,畢業於美國紐約室內設計學院的張妍,想給「村咖」玩出些「新花樣」。

留學期間,張妍參觀了許多博物館和美術館,給自己的設計理念帶來了不少新靈感。

回國後,面對大城市的喧囂和忙碌,張妍萌生出一個想法:可不可以放慢腳步,打造一個讓大家能夠暫時放下繁忙工作、享受休憩時光的地方?

經過反復考察,張妍最終選擇了西安郊區的一個村子——上王村。「這個村子是一個很有活力和潛力的地方,它的位置距離西安市區不遠,對於很多年青人而言,這裏可以‘鬧中取靜’。」張妍說。

在上王村,張妍創辦了「18號咖啡工廠」。為了讓這家咖啡館能體現出更多西安的傳統文化特色,她在設計上花了許多心思。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擁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妍注重將咖啡和傳統文化相結合,設計中的創意隨處可見:店內窗戶上貼著西安著名的手工宣紙、牆壁上展示著多幅人文類的攝影作品、店內好幾套傳統桌椅是她自己動手製作的……放眼看去,幾處佈置讓人眼前一亮,就連她與父親的書法作品,也為店內風格增添了不少意境。

「我想在咖啡廳中加入我們西安本土的文化特色產品,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讓更多人喜歡上西安的傳統文化。」張妍說:「如今喜歡喝咖啡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希望能有更多顧客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靜下心品嚐咖啡,留住閑暇時光。」

談到咖啡廳未來的打算,張妍說:「我想嘗試把這家店辦成海歸群體的聚集地,這和我們開這家咖啡廳的初衷是一致的。我認識很多留學生,他們中有些人回國後面臨著不小壓力,有的來自工作、有的來自生活,需要找到一個可以放鬆和休息的地方。」

通過定期舉辦留學生沙龍等活動,張妍希望自己能為西安及周邊地區的海歸提供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台。

「現在青山綠水越來越美,來到村里的海歸也越來越多啦。」張妍樂嗬嗬地說。(孫亞慧 鄭立博)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6月19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