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大咖話運河丨 水脈亦文脈 運載千年文化寶藏

來源:荔枝新聞

悠悠大運河,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互通,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川流不息的船隻訴說著千年水道的商業文明,燦若星河的文化遺產見證著跨越時空的文脈傳承,因「河」而生、因「運」而興的沿岸城市守護著枕水人家的市井煙火……

時至今日,大運河的故事仍在繼續著。

申遺成功十年 鮮為人知的運河故事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大會主席、卡塔爾公主瑪雅薩的一錘定音,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條申遺之路曆時十年。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心中記著一份大運河申遺大事記:2003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東線工程同時開工,身為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單霽翔時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意識到這項橫跨南北的大工程將關係到很多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蹟,由此寫了一份《關於在南水北調工程中重視文物保護的建議案》的政協提案。經過深入細緻的沿線考察,第二年,單霽翔的政協提案直指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三年後的2007年,單霽翔提交了《關於推進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提案》,將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和京杭大運河一起納入申報範疇。基於這一申報框架,運河沿線的35座城市齊心協力編製出相應的保護規劃,於2010年彙總給了大運河申遺文本總負責人、國家文物局專家庫成員張謹。

組稿申遺文本是一項龐大而系統的工程,也讓張謹有幸一步步看到了運河的全貌,她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家瑤一起在運河沿線漂泊考察了五年之久。回想起籌備申遺的那段時光,張謹記得大運河的申遺工作得到了許多國際友人的幫助,一位法國老先生在揚州看到巨大的船隊從運河上穿行而過時,曾眼泛淚花激動地說:「我沒有看見過活的運河,這是活態遺產,是文明的搖籃!」

大運河申遺成功的消息傳回國內後,身在天津的張謹看到,一個小男孩抱著界樁拍照,他媽媽在一旁興奮地感慨原來家門口還有世界遺產。「大運河確實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世界遺產,就是房前屋後。」張謹說。

平凡的大運河 惠澤千年枕水人家

在多數百姓的眼中,運河或許沒有太多「高大上」的含義,但卻蘊含著平凡的生活哲學。就像詩人西川所說,平凡是因為運河一直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需要被「特別地」看見。

張謹記得,當初大運河申遺時,前來考察的南韓專家曾提出疑問,大運河沿線雖然繁華,但它與人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呢?這一疑問在蘇州得到瞭解答:「大家臨河而居,很多買賣都在船上進行,蘇州它自古以來的生活方式一直沒變過,這裏將運河沿線人們的生活方式說明白了。」值得一提的是,大運河申遺期間,蘇州是運河沿線唯一以「古城概念」參與申遺的城市。

水網密佈、白牆黛瓦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江南運河蘇州段遺產點被列入大運河文化遺產。漫步街區,西川尋得作家範小青,範小青從小生活在這一帶,「夏天開著窗睡覺,能聽到運河上輪船的汽笛聲」,是流淌在她記憶中最尋常的運河邊生活圖景。這樣的尋訪激起了西川對於鄉愁的理解:「走在這些街巷當中,邊上就是運河,我感到似乎運河邊的人,對這片水飽含了更多的依戀。河上的號子,岸邊孩童的歡聲笑語,這些東西都是故鄉的元素,這片水很平凡,浮現著我們日常生活的倒影。與此同時,我感到這片水也不平凡,它串聯起千百年來人們對家鄉的情感寄託。」

在這幅從古到今的運河生活圖景中,在沿岸百姓的衣食住行中,流淌著大運河生生不息的文化縮影。誠如單霽翔所言:「我們的運河充滿了故事,像中華大地上一個彩色的飄帶一樣,跨越的地域最長,歷史最悠久,積澱大量的人文景觀和歷史的遺存。要讓這條流淌了2500年的運河,能夠在我們這一代人中繼續活著、發揮作用,傳承給子孫後代一條永遠活態的大運河。」

(編輯/李愛 剪輯/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