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當前貨幣政策立場及未來貨幣政策框架演進,央行行長潘功勝一文講透

6月19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2024陸家嘴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全面闡述了中國當下的貨幣政策立場,並給出了對未來貨幣政策框架演進的思考。同時,潘功勝還對市場關心的將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金融總量數據「擠水分」等熱點問題作出了回應。
中國貨幣政策的立場是支持性的
潘功勝表示,不同於其他央行總體上保持著高利率、限制性的貨幣政策立場,中國貨幣政策的立場是支持性的,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他表示,當前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但同時仍面臨一些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我們將繼續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加強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支持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潘功勝表示,在調控中將注重把握和處理好三方面關係:一是短期與長期的關係。把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葛文和回升作為重要考量,靈活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同時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二是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係。統籌兼顧支持實體經濟增長與保持金融機構自身健康性的關係,堅持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三是內部與外部的關係。主要考慮國內經濟金融形勢需要進行調控,兼顧其他經濟體經濟和貨幣政策週期的外溢影響。
對金融總量數據「擠水分」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立場發生變化
潘功勝表示,短期內一些規範市場行為的措施會對金融總量數據產生「擠水分」效應,但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立場發生變化,而是更加有利於提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有利於均衡信貸增長節奏,緩解資源配置扭曲,減少資金空轉套利,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有利於金融高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及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具體來說,今年以來,央行會同國家統計局優化季度金融業增加值核算方式,由之前主要基於存貸款增速的推算法改成了收入法,更真實地反映金融業增加值水平,弱化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存貸款「衝時點」行為。同時,經過幾十年的商業化、市場化進程,一些金融機構仍然有著很強的「規模情結」,並且以內卷、非理性競爭的方式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這是不應該的。對於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減貨幣政策傳導的市場行為,我們加強規範,包括促進信貸均衡投放、治理和防範資金空轉、整頓手工補息等。
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
談及優化貨幣政策調控的中間變量,潘功勝提出,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
「當貨幣信貸增長已由供給約束轉為需求約束時,如果把關注的重點仍放在數量的增長上甚至存在‘規模情結’,顯然有悖經濟運行規律。需要把金融總量更多作為觀測性、參考性、預期性的指標,更加註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
潘功勝提出,M1統計口徑是在30年前確立的,隨著金融服務便利化、金融市場和移動支付等金融創新迅速發展,符合貨幣供應量特別是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範疇發生了重大演變,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個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動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產品,從貨幣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納入M1統計範圍,更好反映貨幣供應的真實情況。
利率調控機制有可待改進的空間
在潘功勝看來,利率調控機制總體上能夠比較順暢地傳導,但也有一些可待改進的空間。
具體來說,央行政策利率的品種還比較多,不同貨幣政策工具之間的利率關係也比較複雜。未來可考慮明確以央行的某個短期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擔了這個功能。其他期限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順由短及長的傳導關係。同時,持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針對部分報價利率顯著偏離實際最優惠客戶利率的問題,著重提高LPR報價質量,更真實反映貸款市場利率水平。
他表示,目前,我國的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上廊是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下廊是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總體上寬度是比較大的。這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定價的作用,保持足夠的彈性和靈活性。
「從近段時間貨幣市場利率走勢看,市場利率已經能夠圍繞政策利率中樞平穩運行,波動區間明顯收窄。如果未來考慮更大程度發揮利率調控作用,需要也有條件給市場傳遞更加清晰的利率調控目標信號,讓市場心裡更托底。除了需要明確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還需要配合適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寬度。」潘功勝指出。
把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寬鬆
潘功勝還回應了市場熱議的將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
他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債券市場的規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過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投放基礎貨幣的條件逐漸成熟。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
潘功勝表示,人民銀行正在與財政部加強溝通,共同研究推動落實。這個過程整體是漸進式的,國債發行節奏、期限結構、託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優化。
潘功勝強調,把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寬鬆,而是將其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和流動性管理工具,既有買也有賣,與其他工具綜合搭配,共同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
他同時提及,當前特別是要關注一些非銀主體大量持有中長期債券的期限錯配和利率風險,保持正常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保持市場對投資的正向激勵作用。
合理把握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規模
談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潘功勝表示,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做法。比如,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應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的基本原則,定位於常規總量工具的有益補充,通過內嵌激勵機制,以市場化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並注重防範道德風險。
他指出,未來,將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運用中,繼續堅持用好和豐富這些經驗,完善相關制度框架,合理把握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規模,已實現階段性目標的工具及時退出。
提升貨幣政策透明度
針對未來貨幣政策框架,潘功勝還提出,要提升貨幣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態化、制度化的政策溝通機制,做好政策溝通和預期引導。
在他看來,現代貨幣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央行能夠把政策考慮和未來展望,及時與市場和公眾進行比較透明、清晰的溝通。透明度提高後,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權威性都會增強,市場對未來貨幣政策動向,會自發形成穩定預期,合理優化自身決策,貨幣政策調控就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