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的「噪音」擋不住新西蘭與中國合作的步伐

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導讀

在中國-新西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建立10週年之際,李強總理近日訪問新西蘭。10年來,兩國在經貿、人文等領域展開廣泛交流合作,積極推動區域經貿協定的簽署與落實。尤其是2017年,新西蘭創造了發達國家與中國進行「一帶一路」合作的先例。未來中新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前景廣闊,應與時俱進地開拓新合作領域,繼續造福兩國人民,實現互利共贏。

今年是中國和新西蘭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10週年。過去10年來,兩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人文交流等諸多關鍵領域開展了合作,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取得了重大進展。2022年,中新「一帶一路」合作協議自動續簽,中新「一帶一路」合作再延長5年。

值得注意的是,中新兩國創造了許多「第一」:新西蘭是第一個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997年)和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2004年)的西方發達國家。這有力助推了中國融入全球經濟框架,對中國意義重大。此外,新西蘭還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並實施雙邊自貿協定(2008年)、第一個續簽雙邊自貿協定、第一個以創始成員國身份加入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西方發達國家。2017年,新西蘭又成為首個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西方發達國家。這些個「第一」令中新關係不斷強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說到「一帶一路」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新西蘭和其他國家一樣,也對基礎設施建設有需求。這一需求不僅已成為新西蘭政府最關心的問題,而且也是新西蘭人經常討論的問題,尤其是在幾乎每次地方選舉期間。基礎設施的改善不僅能為人民的生活帶來便利,提高生活質量,而且也可以對生產系統和供應鏈產生積極的影響。然而,進行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或升級現有基礎設施是勞動密集型項目,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投入。

不過,中新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不僅限於基礎設施建設,在許多其他領域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例如,經中國教育部2017年批準,自2020年起,北京外國語大學將開設包括毛利語在內的7種太平洋島國語言課程。振興和推廣毛利語一直是新西蘭備受熱議的一個話題,新西蘭政府和全國各地的毛利社區讚賞中國為保護和幫助加強毛利語言和文化所做的努力。

中國鼓勵學習新西蘭等太平洋島國的土著語言和文化,促進兩國文明相互瞭解,加強「一帶一路」框架下中新人文交流,這也符合「一帶一路」倡議相互尊重、包容互利的原則。因此,有人說「一帶一路」沒有取得任何進展,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新西蘭是一個崇尚實用主義的國家。和中國政府一樣,新西蘭政府以人民的需要為先,因此願意同中國合作,推動國家發展。雖然不同的聲音總是存在,一些人的誤解難以消除,但中新兩國仍有必要擴大現有合作,積極尋找「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機會。例如,新西蘭央行正在探索數字貨幣和數字支付系統,因此中國和新西蘭可以考慮擴大在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鑒於中國在建設「無現金社會」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其成功經驗可能對新西蘭釋放其數字潛力有很大幫助。特別是,兩國可以合作幫助被數字技術邊緣化的社會群體獲得更多機會,享受數字經濟服務。

新西蘭政府於2012年成立的新西蘭中國委員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委員會一直在幫助新西蘭的毛利人適應數字經濟轉型,並充分融入這個體系。中國在為老年人和互聯網連接較差的偏遠農村社區提供更便捷的數字交易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可以為新西蘭提供重要借鑒。

「一帶一路」是一個不斷髮展升級的倡議,根據中國和其他參與國不斷變化的需求而不斷調整。在新西蘭,「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進展甚微,因而備受質疑,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包括新西蘭在內的一些太平洋島國可能更喜歡「小而美」的實用項目。此外,「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多年來,有效促進了中新兩國人文交流,從某種意義上說,增進了兩國的相互瞭解,為合作開闢了更多機遇。

展望未來,中新在「一帶一路」多維框架下的合作前景廣闊。為了創造更多互利共贏的成果,兩國應攜起手來,在兩國人民切實關心的領域繼續開展合作。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桑治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