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裏,就像是回了家(遇見中國·福建站)

圖①:官任社區國際學堂漢語課上師生合照。圖②:官任社區陽台菜園外籍家庭認養種植活動。圖③:官任社區中外居民一起包粽子。圖④:官任社區國際學堂書畫課。(本文照片均為祁斌攝)

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外國人來華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3倍多,免簽入境外國人數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旅遊觀光、探親訪友、工作學習。即日起,地方之窗版推出「遇見中國」系列報導,講述外國人在中國各地的故事。

——編者  

行走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官任社區,記者隨手推門進入一家名為CBD的西餐廳。雖然不是飯點,裡面卻很熱鬧。

臨窗的一張方桌前,坐著不同年齡、不同膚色的4位客人。一位穿藍白色連衣裙的墨西哥婦人,正悠閑地享用著下午茶,對面是一位來自伊朗的上班族,一旁的年輕女士和小女孩,則分別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伴隨著店內舒緩的音樂,4人相談甚歡。

漫步官任社區,隨處可見類似的場景。官任社區面積僅1.29平方公里,卻聚集了46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名外籍人士,是廈門外籍人士聚居最為集中的社區。小小社區,是個濃縮版的「地球村」。

近年來,為了更好服務外籍人士,官任社區開通「外籍熱線」,開辦國際學堂,落地外國人才服務站分站,設立國際調解站,舉辦中外文化交流等,為外籍人士提供便利化服務,幫助他們融入當地生活。在享受便利服務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也參與到社區建設中,通過誌願服務發光發熱。

提供便捷服務——

「這裏有我想要的便利生活,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用快樂你會組什麼句子?」輕鬆愉快的氛圍里,來自伊朗的賴恩和不同膚色的外國人圍坐,討論著中文詞語「快樂」的用法。

這是官任社區開設的國際學堂。賴恩每週到這裏學習漢語,已經堅持了一年半。

3年前,賴恩第一次來到官任社區時,就是因為這裏有濃厚的國際氛圍。走在街上,隨處可見西餐廳、咖啡館和不同膚色的外國人。

「就像去國外你總會找唐人街一樣,官任社區就是這樣的存在。」CBD西餐廳老闆白誌榮是個「外國通」,也是社區商圈協會的會長。「住在廈門的外籍人士,幾乎都聽說過我們這個‘洋社區’。」白誌榮說。

賴恩到中國多年,此前從未系統學過漢語。在官任社區的一次活動中,他從國際誌願者口中瞭解到社區為外籍人士免費開設的漢語班。

如何到市醫院體驗就診,如何到八市海鮮市場買菜……賴恩說,漢語課教給他們的都是最實用的內容。為了幫助他們更好掌握不同場景下的漢語用法,老師還常常帶他們走出社區,實地教學。教室外,貼著一張國際學堂的課表。除了教漢語,國際學堂每週還開設中醫、雙語美食、中國書畫等課程。

「每個課程都是針對外籍人士需求製定的。」官任社區黨委副書記黃種東介紹,自去年起,國際學堂已開辦兩期。

學堂師資力量從哪來?「中醫課程聯繫醫院,美食課程找商家。」黃種東介紹,依託社區內的商家、醫院等資源,社區通過支部共建的方式,豐富國際學堂課程內容,滿足外籍人士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第一次走進官任社區時,賴恩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誌願者親切地詢問他的需求,還為他準備了一份「初見大禮包」。「大禮包」內,一本《外籍人才來廈工作生活指導手冊》詳細介紹了外籍人士在廈門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400頁、11個章節、中英文對照,賴恩有問題就會翻一翻。

「護照失了怎麼辦、去哪兒看病、怎麼租房、子女在哪兒就學,手冊里都有。」賴恩說,有不清楚的,官任社區雙語誌願者隨時提供服務,「這裏有我想要的便利生活,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賴恩與社區之間的聯繫,就這樣在一次次解決日常需求與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越拉越近。

得益於國際學堂的漢語課,賴恩的中文說得越來越溜。社區照片牆上的一張照片里,賴恩身穿漢服,拿著中式摺扇,笑容燦爛。指著照片,賴恩用中文說:「這個就是我,旁邊這些都是我的朋友。如果讓我用‘快樂’造句,我要說‘這裏就是我的家,在這裏我很快樂’。」

建設共同家園——

「享受服務的同時,我也想為社區出一份力」

和賴恩一樣,菲律賓人米曹也是官任社區的「常客」。

他是廈門岷廈國際學校的一名科學與體育老師。為了讓國際學校的外籍學生們更好融入當地,米曹常常領著他們到官任社區參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動。

「在官任社區,大家不分中外,都是一家人。」米曹介紹,學生們很喜歡這裏。每次社區活動,都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誌願者。久而久之,米曹也成了官任社區慈善教育誌願服務隊一員。這支誌願隊伍主導成員是外籍人士,服務對像是社區中外人員。

工作之餘,米曹有空就往社區跑。他將誌願服務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事業,把科學和體育知識帶給更多的孩子。講授環保知識,介紹菲律賓美食,教孩子們體育課程……米曹成了孩子們口中的「明星老師」。米曹還在官任社區的支持下,招募誌願者,他們共同把課程開到了官任社區外,開到了廈門之外的更多城市。

在官任社區,像米曹一樣的外籍誌願者還有很多。「社區為我們提供了便利服務,享受服務的同時,我也想為社區出一份力,幫助更多的人。」米曹說。

近年來,為更好發揮外籍人士參與社區共建的優勢,官任社區設立境外人士之家,整合外籍人士力量,組建國際誌願者隊伍,目前已有41名外籍誌願者參與其中,佔社區誌願者總數的近一半。

如今,慈善教育誌願服務隊還拓展出更多的誌願服務項目——為困境兒童家庭傳遞溫暖與愛心的洋媽媽巾幗誌願服務隊;致力於提供優質英語交流平台的洋姐姐英語角誌願服務隊;積極推動跨國文化交流與合作,參與近鄰活動開展的國際青年誌願服務隊;為中外家庭搭建交流平台的陽台菜園……目前,官任社區已有中外誌願服務隊5支,2023年度誌願者服務時長達666.5小時。

官任社區居委會辦公室的牆上,貼滿了中外誌願者們共同參加活動的照片,很多照片有史黛拉的身影。她來自阿美尼亞。除了是社區的一名誌願者,史黛拉還有另一個身份,官任社區境外主任助理。

國際學堂還有什麼需要增加的課程?慈善集市下一期什麼主題?新搬來的外籍人士有哪些新訴求?作為社區骨幹圓桌會議的發起人,這些議題中,不少都是史黛拉發起並主持的。

骨幹圓桌會議每季度召開一次。平日裡,史黛拉需要與外籍人士充分交流,做好服務,並收集他們最近階段的集中訴求,在骨幹圓桌會議上提出。「官任社區的溫暖氛圍感染了我,我也想盡自己所能為社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史黛拉說。

官任社區居委會屋頂,有一片陽台菜園。20多個方形小菜圃依次標號、排列整齊,對應20多個中外家庭。豆角、黃瓜、空心菜……除了供自家食用,逢年過節,這些菜還被端上社區中外美食交流活動的餐桌。

中外美食交流節上,來自各國的外籍人士帶上自己家鄉的美食彼此分享。在這裏,大家都是朋友。小小屋頂,化為歡樂的海洋。米曹很喜歡這樣的時刻:「在中外家庭的共同照料下,菜園枝繁葉茂。正如我們的友誼一般,茁壯成長、生生不息。」

實現自我價值——

「我在這裏有奮鬥的事業,這就是我的理想生活」

暖橙色的燈光,五彩斑斕的餐盤,空間里瀰漫著食物的香氣,伴隨著熱情洋溢的音樂,濃鬱的歐式風情撲面而來。

這是廈門當地一家小有名氣的西班牙餐廳,就位於官任社區的酒吧一條街。西班牙海鮮飯、西班牙火腿、土豆餅等地道的西班牙風味菜餚幾乎桌桌必點。

老闆馬努是愛斯賓奴,店內的每個細節都是馬努自己設計的。下午5點半,馬努為每桌點上蠟燭,仔細調整座椅位置。每當有人走進店裡,他便面帶微笑地捧上菜單,熱情地向客人介紹菜品。

佈置自己的店舖,做好吃的菜餚,用心招待每一位客人,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如今,這一理想在廈門成為現實。

15年前,馬努離開家鄉,第一次來到中國的時候,並未想過會在中國待這麼多年。

在廈門,按部就班工作幾年後,馬努開餐館的願望越發強烈。此後,他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地址。

8年前,第一次來到官任社區的馬努,一下子就被這裏優美的環境和濃厚的國際氛圍所吸引。在位於湖濱的西堤別墅,馬努的西班牙餐廳開業了。

創業並不容易。要裝修、招攬生意、招聘員工,人生地不熟的馬努,常常向社區尋求幫助。在一次次互動中,他與社區建立了越來越深的聯繫。

開業一年多,一場颱風讓餐廳遭受破壞,不得不休業調整。還要不要繼續開下去?令馬努感動的是,停店的幾個月裡,走在街上,他總能聽到熟悉的朋友熱情地問他:「馬努,什麼時候再開新的餐廳?」「我們一家都很喜歡你的菜。」

重振旗鼓後,馬努來到咖啡一條街,盤下一間新的店舖。新店舖比原先更大,租金也更貴,馬努的資金有些不夠。在官任社區的支持下,依託社區商圈協會,馬努與協會成員合作,完成了前期投入。白誌榮也成了西班牙餐廳的股東之一。

一個夏日的夜晚,小雨淅淅瀝瀝。晚上8點,餐廳內座無虛席。有想嘗試地道西班牙風味的本地市民與外地遊客,還有經常到這裏用餐的外國人。昏黃的燈光下,小店透著溫馨。

在廈門,馬努交了很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同切磋廚藝,聊最近的新聞,分享自己的生活。

「這裏讓我找到了自己。」採訪中,馬努說著說著就蹦出幾句中文,「在官任,我覺得自己不是陌生人,而是廈門的一分子。我在這裏有奮鬥的事業,這就是我的理想生活,這裏就是我的家。」(記者 蔣昇陽 王崟欣)

鏈接▶▶▶

福建服務外籍人士的舉措

語言是外籍人士在華生活的基礎訴求。為加強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助力提升外籍人士在閩工作生活便利,福建積極推動福州、廈門、漳州、泉州、南平、平潭等地市開展公共場所外語標牌標識規範化建設,對全省重要涉外參觀點英文講解詞進行審校與指導,對參觀點英語講解員進行培訓。

為提升外籍人士在福建支付便捷,中國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先行先試,依託中國銀聯旅行通卡平台,創新推出「福旅通」卡移動支付服務,方便境內小額、高頻消費場景掃碼支付。為方便境外來閩人員外幣兌換,中國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在充分調研和摸排需求的基礎上,推動實現境外人員集中的國際機場、港口等口岸地區、重點文旅場所外幣兌換服務的有效覆蓋。同時,督促銀行和外幣兌換機構在醒目位置設置統一兌換標識,幫助境外人員快捷清晰獲取外幣兌換服務信息,並加強對網點和外幣兌換機構從業人員的培訓和輔導,健全完善現鈔兌換預約服務機制,推動特許機構新增有兌換需求的外幣幣種。

福建還加強外事、公安、司法等涉外職能部門的協調聯繫,形成服務和管理合力。省外辦辦好英文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提供多樣化資訊,在遇到突發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情況時,及時發佈提醒和注意事項,讓外籍人士便捷掌握信息。針對外籍人士集中的高校和企業,各部門加強訴求對接,通過不定期瞭解外籍人士在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難,主動為他們答疑解難。

針對外籍人士簽證、就醫、就學等常見訴求,福建科技部門先後在外籍人才比較集中的福州、廈門、漳州、泉州等地設立外國人工作許可、居留許可「一件事」聯辦窗口,為符合申請條件的外國人同時受理、並聯審批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福州編製《外國人在榕生活指南》(中英文版),方便在榕外籍人士查詢常用信息;廈門市在外籍人士集聚的地方設立「廈門市外國人才服務站」和「移民事務服務站」,為境外人才在廈居留和工作提供便利。在外籍人士聚集的「最後一公里」,福建多地落地外國人才服務站分站,加強國際社區建設,引入國際雙語社工,設立國際調解站。(記者  王崟欣整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6月20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