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外大熊貓境況如何?如何避免大熊貓近親繁殖?官方回應六大焦點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物種,被譽為「國寶」。6月20日,國家林草局召開新聞發佈會,記者獲悉,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從上世紀80年代的約1100只增長到目前的近1900只,棲息範圍不斷擴展和優化。

此外,我國已先後與20個國家26個機構開展了大熊貓合作交流,並在大熊貓飼養繁育、疾病防治、野化放歸等領域聯合攻克了系列技術難題。

焦點1

我國大熊貓在境外的生活狀況如何?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是大熊貓國際合作的對外機構。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斯萍介紹,大熊貓是深受中外各國人民的喜愛的明星物種。確保旅外大熊貓得到良好的飼養護理和健康保障,始終是我國對外開展大熊貓國際合作的首要任務。

斯萍表示,自去年以來,我國先後派出專家組對所有國外合作機構的每隻大熊貓健康和飼養管理情況進行了全覆蓋的實地核查評估,結果顯示,旅外大熊貓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個別健康欠佳老年大熊貓得到及時醫療診治和良好護理。

同時,境外合作機構均按照中方的管理要求和合作協議規定,製定了大熊貓健康監測、飼養繁育和疾病防治等管理規範和技術規程,嚴格執行每月定期向中方提供健康評估報告,年底提交年度體檢報告等制度,大熊貓主食竹來源有保障,食物配比科學合理。

6月12日,四川雅安,歸國大熊貓「香香」迎來7週歲生日。圖/IC photo

焦點2

如何確保大熊貓得到良好的飼養護理和健康保障?

以今年開展的中國-西班牙新一輪大熊貓國際合作情況為例,斯萍表示,主要是重點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嚴格把住大熊貓出境關。在兩隻大熊貓運輸出境前,中方按照合作協議規定和有關技術標準,通過影片和派出專家組等多種方式,對馬德里動物園的場館改造計劃、竹子來源保障、專業飼養管理和科研團隊組建、管理制度和技術規範建立等情況開展技術指導和檢查評估,只有經過專家驗收完全符合相關標準和要求,中方才能啟動大熊貓運輸出境程序。

嚴格執行協議規定。在大熊貓抵達馬德里動物園後,中方同機護送的專業人員繼續留在動物園至少3個月,指導、協助外方專家共同做好大熊貓檢疫隔離期及適應新環境的健康監測和飼養照護等工作。順利完成檢疫隔離進入常態化合作階段後,雙方嚴格按照協議規定和相關管理要求,執行大熊貓月健康報告、定期回顧交流、實地檢查評估等制度,落實相關合作工作機制,包括雙方各2名聯絡人保持日常暢通聯絡、如出現大熊貓突發疾病或其他緊急情況均保證第一時間報告、雙方開展疾病聯合會診和緊急應對等,切實保障旅外大熊貓的健康與安全。

據介紹,中西雙方主管部門還簽署了監管文件,共同強化對合作機構大熊貓飼養護理、安全健康保障等工作的監督管理。

焦點3

今年大熊貓國際合作還有哪些計劃?

斯萍介紹,除西班牙外,今年我國還將與美國、澳州、奧地利開啟新一輪大熊貓國際合作。同時,今年已經完成了「福寶」等7只大熊貓的接返工作,前段時間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神樹坪基地還舉辦了「福寶」正式與公眾見面活動。

她透露,按照中外大熊貓合作協議規定,還將在今年有序接返協議到期和幼仔到齡的10餘隻大熊貓。

「對於沒有機會去國外的朋友,我們會進一步加大及時發佈旅外大熊貓生活影片和信息的力度,滿足公眾對國寶的關心和喜愛之情,同時不斷加強大熊貓科普知識的介紹和宣傳,使大家科學地認識和瞭解大熊貓的生物學特性,也希望喜愛大熊貓的粉絲們做懂熊貓的真粉絲。」斯萍說。

6月12日,出生於南韓的大熊貓「福寶」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正式與公眾見面。圖/IC photo

焦點4

人工繁育的大熊貓能全部放到野外嗎?

加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野外種群保護,核心在於維護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忽視其科研價值、社會價值的發揮。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定震認為,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是開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基礎,也是可持續保存野生動物遺傳資源、促進野外保護的重要措施。

針對「是否能將人工繁育的大熊貓全部放到野外」這一問題,劉定震表示,因為這類熊貓在人工環境下生存太久,不能直接放歸野外。需要在特定的年齡段、接受特定的野化訓練,並評估合格後,才可以放歸。

他指出,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人工繁育與野外種群保護並非相互衝突和矛盾,而是物種保護中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經歷過野化培訓、具備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的圈養個體才可以選擇性地放歸野外,並非全部。對此,他們也採用系統、科學的培訓手段,將野化訓練合格的大熊貓放歸到面臨滅絕風險的小種群,以期盡快複壯這些小種群。

據悉,2012年以來,在大小相嶺、岷山山系,國家林草局已經組織專家開展了大量工作,成功放歸圈養繁育大熊貓10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滅絕風險的小相嶺山系野生種群,1只成功融入大相嶺山系野生種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種群。

焦點5

我國採取了哪些措施來避免大熊貓近親繁殖?

我國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熊貓人工繁育,於本世紀初突破了大熊貓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存活難等三大難題,種群得以快速增長。

劉定震介紹,為保護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避免近親繁殖,我國建立了統一的大熊貓譜系,記錄了每隻圈養大熊貓的個體信息等基礎數據;每年組織專家對種群進行分析,通過計算不同雌雄個體間的親緣係數,製定全國圈養大熊貓優化繁育年度配對方案;建立全國一盤棋的繁育機制,促進各繁育機構的種源交流。經科學評估,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貓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可長期維持。

他解釋,所謂近親繁殖,按照國際慣例,是指3代以內有直系或旁系血緣關係動物之間的繁殖。專家在製定優化繁育配對方案時,會通過計算親緣係數,排除掉3代以內有直系或旁系血緣關係的個體配對。因此,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貓在內的圈養種群,如果存在近親關係,都不允許配對繁殖。

焦點6

旅外大熊貓有被利用開展基因研究的風險?

最近網上出現一種觀點,認為大熊貓基因與人類基因具有較高同源性,因此旅外大熊貓存在被利用開展同源基因實驗、打「基因戰」的或者被複製的風險。

劉定震表示,從科學角度說,大熊貓與人類基因組相似度只有60%多,遠低於人類與黑猩猩(約99%)、大猩猩(約98%)等類人猿,甚至比小鼠與人類的基因組相似度還低,用大熊貓開展針對人類的基因研究沒有任何意義,屬於偽科學命題。

他進一步解釋,境外合作機構對大熊貓開展研究,受到相關國際公約、動物倫理審查規定以及雙方合作協議的嚴格約束。按照這些要求,任何合作方未經中方同意私自開展有關大熊貓科研活動,其研究成果得不到國際認可和保護,其行為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共同譴責。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白爽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