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架起「電影之橋」 深化交流互鑒——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世界迴響

【原標題】架起「電影之橋」 深化交流互鑒——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世界迴響

文/本報記者 薑微 許曉青 於帥帥

為期十天的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在舉辦,電影節期間約5000名中外嘉賓到訪黃浦江畔,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1部影片展映,主辦方預計將吸引超過45萬人次觀影。

6月16日,人們在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參觀金爵獎參賽片展示牆。(王翔 攝)6月16日,人們在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參觀金爵獎參賽片展示牆。(王翔 攝)

美美與共,融通中外。從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來華展映繽紛絢爛的銀幕新作,到中法電影人攜手展開對話、增進深度交流,上海國際電影節架起「電影之橋」,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從影片到影院,從影人到影迷,上海這座「電影之城」厚植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同時拓展世界眼光,在文旅創新和文明交融中,不斷探索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老友新朋相聚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國際電影界新老朋友的年度大聚會。歐美經典影片和著名大廠是電影節的「老友」,近年來不斷增加的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新人、新片,則為「新朋」。

《貝殼的沉默》是一部反映孟加拉國都市青年工作生活現狀和精神世界的故事片,入圍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

首映散場後,不少中國觀眾還沉浸在劇情里難以自拔。他們認為,這不僅是自己數年觀影經歷中第一次看到的來自孟加拉國的電影,而且也可能是上海國際電影節歷史上極個別入圍金爵獎競賽單元的孟加拉國影片。

「如果不是因為電影節,我很少有機會關注孟加拉國。看完電影,我對這個國家有了很多感性認識。」影迷王茵說。

在參賽片映後發佈會上,《貝殼的沉默》製片人薩拉·阿夫林說:「可能中國觀眾只能從媒體上看到孟加拉國的一部分。我們的作品希望讓觀眾看到一個真實的孟加拉國。」

關於電影,關於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發生。

6月18日晚,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落下帷幕。獲獎片單顯示,多部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電影獲得殊榮。

希臘電影《女謀殺者》的導演伊娃·納特娜和蒙古國電影《如果我能冬眠》的演員畢特楚吉·烏爾薩伊赫分別獲得「媒體關注電影人」最佳導演、最佳表演的榮譽。「這是我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希望通過它可以引起觀眾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深思。」伊娃·納特娜說。

值得一提的是,拉美影片成為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一道獨特風景。「媒體關注影片」的榮譽頒給智利電影《殖民者》。影片巧妙運用「西岸片」這一影片類型,帶領觀眾翻開智利歷史上一個鮮為人知的「篇章」。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說,今年「一帶一路」電影周的電影更加多樣、別緻,有的來自非洲,有的來自拉美。「我們要試圖去尋找共情,這可以形成一種互鑒。我已經看了120多部‘一帶一路’電影周的影片,它們超越了我已有的知識,每年都給我提供新的信息,讓我學到更多。」

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策展總監伊爾達·聖地亞哥認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發起的「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非常重要。有了這個聯盟,人們能關注到那些過去可能沒有看過的電影;來自於這些聯盟方的電影,則可能因為得到平台的支持而走得更遠,實現跨越國境的傳播。

見證中法情誼深厚綿長

1895年,電影在法國誕生;次年,上海徐園試映「活動影戲」。中法兩國跨越世紀,攜手見證電影藝術發展,深厚綿長的文化橋樑在2024年進一步加強。

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中法合拍紀錄片《康熙與路易十四》一票難求,加映場次依然熱門;《法式火鍋》等近70部法國電影及法國合拍片集中亮相;法國導演陳英雄擔任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帶動該單元評委們熱烈討論中法合拍新故事的可能性……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也是中法文化旅遊年。入夏以來,上海陸續迎來上百場中法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法文化熱」風靡全城。

6月18日下午,陳英雄的新作《法式火鍋》在上海影城公映,許多中國觀眾在映後見面會上舉手提問。面對各種好奇追問,陳英雄感受到中國觀眾的熱情,連連感謝影迷厚愛。《法式火鍋》由祖莉婭·比諾什主演,全片如美食「接龍」,巧妙地「打通」了中法兩國人民的「味蕾」。

在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與記者見面的環節,陳英雄表示,他對中國非常感興趣,也非常渴望能夠和中國演員合作。另一位評委、中國演員周迅打趣道,評委會中既有陳英雄這樣的大導演,也有自己和梁家輝這樣的中國演員,「我們坐在這裏,已經可以創造一個(中法)故事,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

陳英雄和梁家輝都覺得這個主意很棒,陳英雄甚至提議由自己來當演員,請周迅來當導演。梁家輝則笑言,他想成為(這部電影的)副導演,期待這樣的合作早日實現。

在融洽的氛圍中,中法文化交流活動次第展開。據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介紹,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發起並主辦的「法國電影周」將在上海全市放映38部法國影片,共計156場。「一個法國電影代表團也參加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禮,大家的體驗很好。」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政治、新聞領事貝路易點讚上海國際電影節。

數月前,中國著名畫家陳家泠的多幅大型書畫作品及一批「花」主題陶瓷工藝品「坐」進集裝箱,通過中歐班列運抵法國展出。時間來到6月,上海徐彙濱江CMG融媒影城同步舉辦陳家泠「花」主題特展,一批經典美術作品與「法國電影周」紅毯交相呼應。

藝術在流動,情感在流淌。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上海國際電影節以「光影」為橋,架起中法文化藝術溝通的大平台。中外電影嘉賓徜徉在中國特色的彩墨「花海」中,電影與美術產生奇妙的心理「鏈接」,展開一場中法之間的文化對話。

法國製片人阿東·蘇馬殊說,這是一個「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節日」,是「一個為真正的影迷、真正的電影而舉辦的電影節」。

開啟未來無限可能

在電影的共鳴中增進彼此理解與包容,在文化的互鑒中促進合作與發展。上海這座「電影之城」,以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為依託,每逢6月總能奉獻城市的盛事、文化的盛會、人民的盛宴。

不局限於電影文化交流,6月的上海還有多項國際級文化活動和商務盛會舉辦,通過「文商旅體會」的跨界融合,在文化交流和經貿交往中,吸引中外商務旅行者彙聚上海,促進多領域合作共贏。

在文博方面,788件古埃及文物集中運抵上海博物館,成為多年來中國乃至亞洲文博界的交流盛事。在金融領域,陸家嘴論壇近期在上海舉行,專注於「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動世界經濟增長」。此外,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也在加緊籌備中。

與古埃及文物抵達上海相呼應,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最新推出的「未來影院」單元,受到「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體驗展」啟發,集中資源搭建平台,在蘇州河畔的普陀區推出「文商旅」融合的影視交流平台。主辦方以數字技術為支撐,邀請26部來自海內外的沉浸式虛擬現實視聽體驗佳作,包括5部全球首映、5部亞洲首映、6部中國首映。

「對觀眾而言,可以搶先體驗全球範圍內沉浸式視聽的發展潮流;對企業而言,可以通過‘路演’方式將更多科幻和奇幻內容推介到上海,吸引中外投資者的關注。」致力於科幻版權開發的未來事務管理局項目負責人丹恩韻說。

沙特電影委員會今年專門派員參與上海國際電影節,當地媒體報導稱上海國際電影節為「全球電影業的基石」,以「多樣化的影片展映、工作坊、行業論壇而聞名」。報導還認為,「通過互動合作,沙特旨在加強與中國的文化和藝術交流,積極影響電影業發展,並拓展本土和國際視野」。《荷李活報導》《綜藝》等美國媒體也報導了上海這座城市不遺餘力推介世界各地電影的盛況。

「電影是一種跨越國界、世界共通的語言。在觀看中國電影時,哪怕沒有翻譯或字幕,我們也能看得懂,因為我們能獲得同樣的情感共鳴。」墨西哥瓜納華托電影節策展總監妮娜·洛迪古斯說。

她特別關注到,上海國際電影節在推介電影的同時,也將歷史悠久的城市文化融入其中。「你可以步行到具有當地特色、具有歷史意義的電影院和戲院,也可以從上午10點一直到淩晨2點,選擇自己喜愛的電影觀看,甚至可以在開放環境中免費觀影。這些都讓世界各地的電影人羨慕。」她認為,上海不愧是一座領先的、實實在在的「電影之城」。

刊於《參考消息》2024年6月20日第8版

編輯: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