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智能為馬 向新馳騁——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觀察

【原標題】智能為馬 向新馳騁——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觀察

文/本報記者 毛振華 梁姊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風起雲湧,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提升。6月20日至23日,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在天津舉辦。此次博覽會以「智行天下 能動未來」為主題,集中呈現全球智能科技領域頂尖技術產品,並針對人工智能大模型、低空經濟等熱點領域設置特色專區展示。記者觀察發現,在人工智能推動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製造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日益壯大,美好未來已然到來。

創新成果加速湧現

在博覽會現場的國家電網天津電力展台前,工作人員展示了「空天地」立體智慧巡檢系統。它融合無人機、高清影片、智能機器人等多維技術,推動業務向數智化轉型。

「無人機電量充足,智能巡檢機器人、設備遙視系統正常!」隨著一聲令下,運維人員操作無人機實施巡檢,確保高溫天氣下特高壓變電站安全穩定。無人機搭載的變焦攝像頭和紅外測溫模塊,能對關鍵信息進行仔細觀測。同時,部署在變電站的影片裝備與站內智能巡檢機器人「攜手」,收集信息更全面、更精準。

6月18日,工作人員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內布展施工。6月20日至23日,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在天津舉辦。(趙子碩 攝)

將人從過去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這是人工智能改變傳統作業方式的縮影。人工智能曾經是《黑客帝國》等科幻電影中遙不可及的未來。如今,從AlphaGo擊敗圍棋世界冠軍,到Sora模型驚豔亮相,人工智能為現代社會打開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在生產操作一線,中鐵十八局三公司首套智能化機械手臂在西成鐵路建設項目投入使用以來,實現機器人自動加工拱架,減少了人為干預和成本投入,大幅提高生產效率。該項目負責人王曉俐說,技術人員只需設定好參數,即可由機器人自動操作完成,比人工方式更精準。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蔚來汽車正在推進能源互聯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通過智能充電樁、分佈式能源等方式,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智能化管理。

在二手車檢測領域,老師傅憑經驗「吃飯」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懂車帝」研發出二手車智能化檢測設備D-BOX,不但實現自動化率提升和誤檢率下降,更節省近一半的人力成本。

在供需兩側共同推動下,大批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成果從實驗室研究走向實踐應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信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發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專利技術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重要競爭者。截至2023年底,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層、模型層中國公開專利達到6.2萬件,其中有效專利近2萬件,審中3.5萬件。2017年以來,專利申請年均增長率超過43%。

技術應用賦能百業

當前,人工智能與產業交融,賦能千行百業,在諸多領域正在成為關鍵生產力。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500家,對我國經濟持續增長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有機構預測,2035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有望達1.73萬億元,全球佔比達30.6%。

人工智能助力金融服務獲取更便捷。天津固垣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從事交通基礎設施工程的建設施工,最近這家企業進入擴張期,資金周轉遇到困難,金融機構為它送來「及時雨」。我國首批民營銀行之一的金城銀行通過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手段,對中小微企業風險實施精準量化評估,將純在線、無抵押的小微企業貸款額度提高到500萬元,做到了支持實體經濟「既普又惠」。

近年來,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訊飛星火認知等一批國內人工智能大模型上線,將人工智能賦能推向新高度。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認為,大模型重新定義了人機交互、營銷和客服,並催生人工智能原生應用。

智能派單、智能處置、智能分析……不久前,百度將文心大模型能力與北京海澱區「接訴即辦」應用場景相結合,充分發揮大模型在深度語義理解、內容生成、智能交互等方面的優勢,實現派單、處置、分析、主動治理等「接訴即辦」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升級。

放眼未來,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將成為重要引擎。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誌耘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正沿著追求更高精度、挑戰更複雜任務、拓展能力邊界等方向持續演進。場景創新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升級、產業增長的新路徑。

風險隱患不容忽視

人工智能前景毋庸置疑,但治理體系仍有待持續完善。海量流動的數據和「算法黑箱」在不斷擴張的算力規模「催化」下,帶來的風險隱患不容忽視。

北京大學(天津濱海)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本次博覽會帶來的「展品」是智慧診療系統「小雅醫生」和醫療垂域大模型「小北健康」,分別聚焦於病人生化指標分析和自然語言問診。

在該研究院副院長李方平看來,在人工智能醫生即將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當下,患者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亟待關注的課題。奇安信披露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醫療衛生行業泄露數據超9億條,涉及眾多敏感個人信息和商業機密。「如何保證患者隱私不被泄露,相關數據能夠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是大模型更好服務患者的基礎。」李方平說。

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固然令人興奮,但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應用研發首席科學家孟祥飛看來,同樣要關注背後的風險隱患。今年5月,澳州廣播公司報導稱,東南亞犯罪集團正將智能聊天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換臉加入「殺豬盤工具箱」。媒體認為,這種更複雜的手段能顯著提高詐騙效果,並將擴大受害者範圍。

「如今的大模型已經能夠完成圖像語音影片融合生成,這種‘真實的虛假’會造成虛假信息在數字空間蔓延,是我們在社會治理方面亟須面對的挑戰。」孟祥飛說。

作為人工智能發展大國,近年來我國正逐步強化對人工智能的規範引導。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2019年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2021年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範》,2023年又發佈《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統闡釋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國方案,彰顯大國責任與擔當。

人工智能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領域的不斷突破,意味著將會有更多、更先進、更高效的生產工具持續問世。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91科技集團董事長許澤瑋連續多年參加博覽會前身世界智能大會,他建議,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產業協同和跨界融合,推動智能產業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加強人才培養,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刊於《參考消息》2024年6月20日第9版

編輯: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