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銳評|在世界頂刊發表論文獲百萬元重獎,是對耐住寂寞做科研的鼓勵

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近日,南京中醫藥大學朱家鵬教授團隊,以第一完成單位身份在《Nature》發表研究成果,這是該校70年來第一篇《Nature》論文。基於此,南京中醫藥大學授予朱家鵬「人才突出貢獻獎」,並給予100萬元經費獎勵。(據6月19日極目新聞報導)

此事引發關注,有人認為,重獎百萬是一種鼓勵創新、尊重人才的積極導向,對科研成果進行獎勵是應該的;也有人質疑,因為發了一篇頂刊論文就給予百萬元重獎,是「唯論文」的典型表現。

朱家鵬獲百萬獎勵(圖源:南京中醫藥大學網站)朱家鵬獲百萬獎勵(圖源:南京中醫藥大學網站)

實際上,學校的這個獎勵,還真不是「唯論文」現象,恰恰相反,是對耐得住寂寞做科研的一種鼓勵。

說起來,朱家鵬教授走到今天,背後還有一段令人唏噓的故事。10年前,朱家鵬從劍橋大學博士後出站,因為沒有高水平論文,在求職時被二十多所大學拒之門外。就是省屬高校也看不上他,有的勉強同意聘用,職稱只能給到「講師」。

後來,南京中醫藥大學通知他去面談,事情才有了轉機,不僅作為人才引進,還直接聘他為正教授。校方表示:「咱們學校不只看論文,也看研究本身的價值,看人才是不是有創新創造的潛力。」

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工作後,接下來的好些年里,朱家鵬申請不到課題,無論是哪一級的課題都申請不到。沒有經費支持,研究就無法正常進行。有一天,胡剛校長找他談話,他以為是要問責,沒想到卻是勸慰他要耐得住性子搞研究,把研究做深入,沒有科研經費,由學校來統籌安排。

今年5月29日,朱家鵬和耶魯大學合作的一項中長期研究成果終於醞釀成熟了。這也是南京中醫藥大學歷史上第一篇《Nature》論文。

朱家鵬為此感慨萬千,寫了一篇自述,談到,沒有論文時,被人瞧不起,有了論文,還是被人「噴」,說他是「唯論文」的受益者。他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到研究本身上來。

朱家鵬(受訪者供圖)朱家鵬(受訪者供圖)

朱家鵬的經歷令人深思,他的成功對「唯論文」的學術短視與浮躁之風是一針清醒劑。朱家鵬做的是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在劍橋期間,他其實已經和研究團隊一起發表了一篇《Nature》論文,只不過是排名第二的「共一」,不被某些高校認同。這就是一種勢利眼,只看表面,而不看真正的貢獻與學術能力以及學術潛力。

一些單位在評價人才時,陷入了只看論文的俗套。在考核上也是急功近利,要求在規定的時間段內發表多少篇頂級論文才算合格。這種量化考核模式未必科學準確,因為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礎研究往往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以朱家鵬的研究來說,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完成,他慶幸學校給足了時間。如果按照那種「非升即走」的考核模式,在三年時間內沒有論文,就得被「掃地出門」了。朱家鵬差不多是十年磨一劍,終於完成一項突破性的研究。

朱家鵬能有今天的成果,離不開南京中醫藥大學的良好科研環境。在人才選用時沒有唯論文,在人才引進後的考核中也沒有唯論文,給了人才以足夠的耐性與信心。雖然對朱家鵬的論文給了百萬元的重獎,這個獎勵並非在「唯論文」,這是一筆經費獎勵,用以支持朱家鵬的研究。說白了,這是對他耐住寂寞的肯定,也是鼓勵他繼續耐住寂寞。

說起來,南京中醫藥大學本身也是耐住了寂寞。朱家鵬說:不管有沒有論文,這裏都聘我做正教授;不管有沒有申請到基金,這裏都盡力保證我的科研經費;不管是3年、5年,還是10年,學校都在默默地支持著我們、靜靜地守候著我們,這多麼難得呀!

南京中醫藥大學獎勵了朱家鵬一百萬元經費,這也形同給南京中醫藥大學本身的獎勵:因為有這樣的大學,才有這樣的守得花開。此處不妨給南京中醫藥大學以掌聲。

常言道,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朱家鵬的經歷對選人用人是一個啟示,就是不要急功近利於一時,不要只看一時的成果,從科研本身的要求去看,給人才以寬鬆的環境,更有利於人才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