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十週年,「話說運河 探尋瑰寶」採訪活動啟動

大運河,我們來了!

在紀念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10週年的日子裡,由北京日報、北京市通州區融媒體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報組成的全媒體聯合採訪團,將從北京通州一路向南,跨越大運河沿線各省直達運河南端。用筆、用照片、用新媒體短影片向您呈現一個寶物雲集、十年巨變的運河勝景。下面這三張照片,是記者常鳴用高空攝影的方式向您呈現出三處著名的運河大拐彎……

行大運 聆聽運河人家的故事

記者 張群琛

隨著本報「話說運河 探尋瑰寶」聯合採訪活動啟動,我們從北京出發,沿著大運河一路南下,感受大運河風采、聆聽大運河故事。

前兩站,我們走進了天津市和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市,採訪了北運河以及部分南運河河段的歷史文化。其中水工遺址讓我印象深刻,這些水利工程不僅體現出運河兩岸人民的護水智慧,傍河而居的人們與大運河千百年來的感情羈絆更讓人動容。

夕陽西下,斜陽古渡,在衡水市故城縣採訪時,我們於傍晚時分來到鄭口挑水壩。挑水壩位於大運河鄭家渡口左岸險工處,此地為冀魯交界,橋對面就是山東省德州界。大運河穿冀入魯,在此拐了一個巨大的U型彎,豐水期彎大水急,也被稱為「運河第一彎」。

挑水壩是在明清時期抗水護堤的「龍尾埽」基礎上修建而成。「埽」即指治河的護堤堵口器材,一般是用樹枝、秫秸、石頭等捆紮而成。清雍正年間,直隸總督李衛號召民眾修建民墊,廣植柳樹護堤,每逢大水,將柳樹從中劈開,一半樹頭樹身結捆倒掛,緩衝水流衝刷。驚濤拍岸,狀似龍尾在水,故稱「龍尾埽」。抬眼處,河堤岸邊密柳成排。故城縣文物專家告訴我們,這些柳樹正是當年劈樹護堤的古柳第五代。1945年起,根據水流衝擊的流向和位置,村民陸續在這裏修建了六處挑水壩。簡單來說,挑水壩就是在水流拍岸力度最大的幾處堤坡位置修建牢固的防衝擊台。這一水利設施沿用至今,守護沿河村居。

眼前,運河水工屹立堅挺,運河水灌溉夏種莊稼;身後,二道街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即將開街迎客;岸邊,綠柳依依,當年留根活樹的古柳繁衍至今,村民沿河樹下吹拉彈唱享受美好生活。一抹橙黃的夕陽映照在鄭口大橋上,甘陵八景之一的「斜陽古渡」彷彿穿越時空。運河水滋潤兩岸沃土,沿岸人民也一代代守護大運河。

鑒勝景 飽覽沿岸瑰寶的風華

記者 王倚劍

滄州一日,白天走訪點位,至夜,大家的興奮勁未收,便商量著趁晚風清爽到處走走。初以為這隻是座普通的運河公園。遠遠望見河對面流光溢彩的古樓,便向著那方向過橋尋路,走近才知另有天地。

原來樓下是一處仿古文化街區,飛簷重瓦下是新潮的美食、文創店舖,也有運河書坊、非遺文化展廳等文化場所。小廣場上,一群年青人正跳街舞,更大一群人在旁邊欣賞、拍照。儘管是工作日,仍有「人從眾」的熱鬧。

手機查過才知,這處「南川老街」開放還不到一年,卻已成為居民們用腳選出來的遛彎勝地。仿古高樓有兩處,分別為「南川樓」和「朗吟樓」,均為今年年初建成開放。據記載,南川樓建於嘉靖時期,隸屬於長蘆鹽運使司,用於運司官員及鹽商閑暇登高遠眺之用。朗吟樓建成年代稍晚,相傳是為紀念呂洞賓路過滄州,索要千鬥滄酒,痛飲後跨鶴離去之事而建造命名。

如今二樓按南川屬武、朗吟屬文的「文武狀元樓」主題打造,內設研學基地以及古兵器、科舉文化展覽,頂樓可供登高遠眺。可惜當夜時間太晚,電梯已經關閉,幸好同事的無人機帶來了好消息。

從無人機拍到的圖上看到,夜幕下蜿蜒流淌的南運河在此處拐了個漂亮的大彎,河東凸岸處古樓與老街光彩熠熠,如堆金翠,一圖道盡人間煙火的氛圍感。

如此圖景,令人想到剛才一路逛來聽到的各種方言口音,看來再現的不僅是古代《滄縣誌》所記「惟每當夏日,邑人多遊息宴樂於此」的熱鬧,也有運河輻輳八方的繁華。欲知「老街」實老,運河如故,未必登臨,今日讀者也不必舟勞踵行,自有一「機」明月過滄州,攜來獅城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