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者|把實驗室搬到產業一線

湖北武漢,九峰山實驗室內,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副教授桑治博翔正在指導學生和工程師將實驗樣品放入磁控濺射樣品倉內,生長用於紅外探測芯片中的氮化鈦薄膜。

華中科技大學和九峰山實驗室,相距20公里,桑治博翔說,每天往返在這條路上,就像一場「雙向奔赴」。

在國外求學10年,3年前桑治博翔決定回國。「學校實驗室能探索從0到1的突破,但是要將科研落地還有‘巨大的鴻溝’;學生只在學校,離芯片產線非常遙遠,缺少產業化認知。」

科研和教學的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桑治博翔。加入九峰山實驗室,桑治博翔感歎,以前很多困擾的問題,在這個平台找到了答案。

投運一年多的九峰山實驗室,是湖北在優勢領域組建的十大實驗室之一。

「在這裏,實驗室里研發的紅外探測芯片與成像模組,在得到各種系統的集成加持後,其應用場景得到了難以想像的拓展和延伸。」桑治博翔說,這讓科研和產業有了更多「化學反應」。

產生「化學反應」的還有人。「這裏有真正的產線,有產業相關的各類專家、工程師,在交流和碰撞中,老師和學生都能接觸到產業前沿應用,一起成長。」

桑治博翔非常認同九峰山實驗室提出的「量產式科研」,即把「產學」兩端的問題逐步融合,量變引起質變,通過工業化的方式去解決裡面的科學問題。

把工業化思維搬回學校,把產業痛點帶回學校,教學模式也跟著發生了改變。「讓學生從大三開始,就可以選擇卓越工程師系列課程,提前加入到一些科研項目中。」桑治博翔介紹,「只待在學校實驗室,是很難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需要老師和學生到真正的產線上一起解決。」如今,生產車間也變成了學校的實踐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