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超非遺富民課題組田野調查之五 |賴蕾:一生只做一塊布——侗布手藝傳播者口述史(下)

眾坊:「手藝讓媽媽回家計劃」

自創鄉間流水線的一種模式

要把侗布推向更大的市場,除了手工藝品標準的製定,賴蕾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繁瑣的工藝流程製約了侗布高效量產的可能。

「做好一塊侗布,需要經過紡、織、染、編、縫、剪等9道工序,不管做一米還是上萬米,都需要45天,每道工序都省不了。」賴蕾說。

在侗布研究院的一樓展廳里,賴蕾拿著剛開發出的幾款侗布精品包,細道著侗畢特有的質感,「這種有光澤感的硬布,相比皮革的冷硬,更溫潤親膚,比國外的名牌包又更有性價比,這是獨屬中國人的輕奢品。」

曾幾何時,為留存這種獨特冏字紋樣的侗布,賴蕾訪遍周邊村寨,僅有7個織娘會這種傳統手藝,且3個小時才能織出一米。

與普通布料不同的是,從紡線、染色到排線織布,整個過程需要經過72道工序,從線開始,一根根棉線,全由織娘手工紡出。

然後,手工排線,將線穿晾在竹竿上,直到根根分明,彼此不糾纏,才能上機織造。

織造時採用的套織工藝,需要一隻腳同時踩三個踏板,一天只能織出來3米。

除了堅持純手工,賴蕾做的土布,布匹染色的顏料也必須用果皮、中藥、樹根皮等純草木染料,不含任何化學藥劑。特別是藍靛染料多採用深山自種板藍根為原料,板藍根從種植、採摘曆時7個月,染缸需要每日喂米酒發酵滋養,一年只能染三季。

用這樣繁復工藝織染成的布料,有著現代機器布無法企及的質感,「雖然,現在市場上充斥著二氧化硫等快染品,但我們仍堅守對身體無害的純植物染,還原生活本來的色彩。而侗家生活原本就淳樸、自然而健康。」賴蕾說。

「手織布,不僅僅是一種面料,更是一種情感連接。侗布傳遞的應該是溫暖的人文氣息。」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任何一種手工技藝,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和功夫,才能見到成品。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許多手工藝術卻因為生產週期緩慢,而失去了立足之地。

幸好,憑藉經年累月的村寨侗布尋訪,她收集了無數土布樣品,給每一種土布都做了詳細的檔案。同時,每到一個村寨就組織織娘們進行短時培訓。

在每一次組織培訓和生產時,都給每一位從事織娘、染娘、繡娘建立檔案。幾年下來,不知不覺給上萬人做了技能檔案。目前,登記在冊的手藝人達1260名。

因著和各村織娘們熟稔的緣故,賴蕾大膽萌生了眾坊的想法,即根據各村擅長的手藝特點,將織、染、繡等各環節分散到各村,每村確定一名組長,將客戶的要求落實到戶,努力做到高效率地既保質又保量。

「如果把大家集中到一起做活,和讓她們外出打工性質差不多,這樣在家裡攬活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賴蕾說。

「我現在去走村串寨,聽得最多的不是低保什麼時候領啊?而是有什麼東西做啊?」村寨侗家婦女自我意識的覺醒最讓賴蕾感到欣慰。

但令賴蕾始料不及的是,疫情前後,眼看著身邊的織娘都選擇了外出打工,特別是能做高端侗布的織娘也放棄了自己絕佳的手藝,賴蕾看在眼裡急在心裡,2019年,她發起了「手藝讓媽媽回家」計劃,通過「研究院+合作社(小微企業)+手藝人」合作方式,以創新設計產品帶動榕江婦女手工生產。

賴蕾熟悉手頭1000多織娘的家庭基本情況與個人技能,一有訂單,就酌情分派到各村寨,為保證成品的品質,織娘們都要提前接受技藝培訓,然後,按照「眾坊」的標準完成考核後,方可接受訂單。織娘們可以在農忙時忙家裡的農活,農閑時織侗布貼補家用。

長期參與侗族婦女研究的學者李果醬認為,女性對於村寨,是一種維繫。女性回到村寨擔負起養老育幼的勞動,同時也成為寨中歷史、民間傳說與日常的講述者,有利於村寨人文留存。

特別是村寨婦女,通過傳統手藝實現自身價值的釋放,憑藉自己的手藝脫貧,做受人尊敬的工匠,無論是對於傳統技藝的堅守和傳承,還是村寨文化根系的穩固浸潤都是不可小覷。

賴蕾自小生長在三寶侗寨中寶章魯村,這座距榕江縣城5公里遠的侗寨,有「天下第一侗寨」之稱。這裏是南侗的祖源之地,也是侗族的標準音源地。

榕江的各個少數民族村寨,因為都在大山之中,因而很多村寨至今還保存著自己織布的習慣,不同村寨織出產的手織布千差萬別。以前村民們也用藍靛染色做衣,寨子裡的婦女們做的土布,主要是給自己穿。

打小就在這種環境里耳濡目染長大的賴蕾認為,手藝回歸日常生活才有市場,手藝變成生活的技能才有傳承!關鍵是,不僅讓傳統手藝走進生活日常,更要用老手藝做出新時尚的方式來實現傳統手藝的升級迭代。

憑藉著2015年和2017年,用她土布為面料做的服飾和包,兩次登上巴黎時裝周的底氣,賴蕾堅信,時尚設計+傳統技藝,一定能碰撞出別樣的煙火!

目前,賴蕾旗下木帛布藝公司生產的布匹、服裝、女式包、床上用品、茶席等文創產品,遠銷美國、法國及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並帶動榕江、從江等周邊地區上千名婦女就業。

數十年來,從鄉村教師、機關職員,到最後堅守侗族傳統手工技藝——織布、染布的傳播,賴蕾始終癡迷於一生只做一塊布的夙願,在賴蕾的文創店裡,記者看到,在眾多陳列的各種將侗族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的產品中,人生5個階段侗衣招貼畫、符合時令生活哲學的「二十四節氣」侗布,還有一整壁享有設計註冊專利的「村超牛」……

「箱包和衣服都是生活必需品,只要每年能出一兩件爆款,榕江縣所有織娘就都可以憑自己的手藝活得有尊嚴!」儘管傳統文創產業的步履充滿諸多艱辛,50多歲的賴蕾仍對未來的生活充滿質樸的希冀,她也正腳踏實地地踐行著自己的理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字/徐梅 圖片/李麗

編輯 駱航念

二審 楊韜

三審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