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 | 還河於民 造福於民

杭州橋西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大運河杭州段南端,見證了千年運河從興盛、衰落再到複興的發展歷程。提及大運河的保護與發展,胡紅文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胡紅文,杭州市運河(河道)研究院副院長,與運河打了20餘年的交道,是地道的「運河人」。「以前,大運河兩岸的沿河道路根本走不通,都是亂搭的違章建築,有的小區院牆甚至直接蓋到了河岸線。」從2000年運河水環境整治到綜合保護,胡紅文全程參與。回憶起前期工作,她仍歷歷在目:「累是真累,沿著河道一天走上十幾公里是常有的事,但架不住心底高興。」

現如今,看著往來如織的遊客,胡紅文言語間滿是驕傲:「看,現在這裏大變樣,休閑空間釋放出來,成了杭州特色旅遊景點——大運河不能只是少數人的運河,而應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運河。」

運河邊的老建築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運河邊的老建築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打開手機地圖,胡紅文當起了「宣推員」。隨著胡紅文指尖在手機上滑動,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等眾多博物館躍入眼簾,橋西歷史文化街區周邊儼然已成博物館集群地。

京杭運河史,也是城市發展史。「這些博物館不少是由工業舊廠房、舊倉庫再利用而成。」胡紅文介紹,自2000年以來,大運河(杭州段)沿線傳統工業區大力轉型升級,相繼轉遷杭州鋼鐵集團、杭州煉油廠等工業企業2000餘家,實現「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零直排;配合完善運河河長製流域化管理體系,運河流域水質監測實現全覆蓋;運河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京杭運河杭州段水質由2014年劣V類頻現到2023年幹流監測斷面優良率(Ⅲ類以上)達95%。

「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後,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走向規範化、精細化、專業化。」胡紅文介紹,杭州對大運河保護一直走在較前列:2017年,杭州出台全國首個運河保護地方性法規《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2019年,出台更具操作性的保護規劃《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分類、分段、分級」管控要求;啟動遺產保護與利用標準化試點工作,陸續出台多項市級標準……系列舉措下,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成效如何,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沿著河道走過,兩岸綠樹成蔭,古建築錯落有致,居民悠閑自得。

「看池塘,魚兒對對戲碧波,它也是情投意合永相和。」不遠處,有越劇聲傳來,亭中,兩位阿姨手持馬克風唱得入神。其中一位演唱者叫任國萍,是「60後 」,也是老杭州人。

面向運河,任國萍放聲歌唱。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面向運河,任國萍放聲歌唱。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我打小就住運河附近,經常過來游泳、摸螺螄。小時候,家裡喝的就是運河水。」任國萍直言,到了20世紀80年代,運河水質開始變差之後,便很少專門到運河邊玩耍。「現在不一樣啦,不僅河水乾淨了,周邊的硬件設施也好,歇腳的凳子、亭子很多,適合我們老年人過來休閑。」拉著唱戲搭子到運河邊唱越劇,已經成為任國萍退休後的生活常態。

近日,橋西歷史文化街區格外熱鬧,約80家文創品牌齊聚第十一屆中國大運河廟會,非遺手作、茶器、香薰等各色產品琳瑯滿目,吸引眾多市民遊客駐足。

來自安徽的王安安駐足在花茶攤,在老闆盛情下,細品茶香。「我是乘坐運河水上巴士過來的,才3塊錢就能看到運河兩岸風貌,下了巴士,喝到了大運河城市驛站提供的免費茶水,感覺還蠻貼心的。」這趟杭州運河之旅,王安安的行程排得滿滿噹噹:除了逛一逛周邊特色建築、店舖外,下午預約了兩家博物館,晚上定了《如夢上塘》運河沉浸式夜遊實景演出。

本屆中國大運河廟會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前來參觀遊玩。拱墅區委宣傳部供圖本屆中國大運河廟會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前來參觀遊玩。拱墅區委宣傳部供圖

據悉,為全力打響大運河文化品牌,杭州先後舉辦多屆大運河廟會、大運河國際詩歌節、大運河文旅融合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活動。舞劇《遇見大運河》、音樂劇《如是拱宸》、話劇《北上》、沉浸式實景演出《如夢上塘》等一批文藝精品力作,更是向公眾通俗易懂地普及運河歷史與價值,讓市民遊客獲得別樣體驗。

「大運河杭州段河道總長度約為100公里,之前的工作主要圍繞主城區二十幾公里展開,以後要做的還多著咧!」採訪的最後,胡紅文透露,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大運河未來藝術科技中心等項目正有序推進,未來還將在運河舉行龍舟賽等特色文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