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耶倫又說胡話了
來源:直新聞
據彭博社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於美國當地時間6月20日,為拜登政府近期宣佈的「對某些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決定」進行辯護,稱此次對華新關稅具有「高度戰略性」。耶倫還順帶批評稱,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關稅提議十分廣泛,會增加消費者的成本。
耶倫再次宣稱,拜登提出的新關稅旨在保護美國電動汽車、太陽能產品和半導體產業免受中國過度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的影響,「旨在解決美國國內的經濟擔憂」。
耶倫說:「我們針對的是中國正在大力投資的領域。我的意思是在像電池、太陽能電池板以及與清潔能源有關的其他一些領域,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半導體。」
耶倫還顛倒黑白,聲稱中國的做法是不讓美國公司進入這些戰略性的、重要的、正在興起的領域,而這對於在美國創造就業和應對氣候變化來說至關重要。她說,「我們拒絕讓這些行業的美企因‘中國經過協調努力後所採取的傾銷措施’而破產」。
深圳衛視直新聞注意到,針對耶倫等美國政客炮製的「產能過剩論」,近一個月來,多位中國駐外大使在當地主流媒體發文批駁。
6月13日,駐匈牙利大使龔韜在《匈牙利新聞報》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國際通行的產能過剩概念和判斷標準一般是以產能利用率來衡量。多個國際權威機構發佈的專業報告顯示,中國出口量最大的幾家新能源車企產能利用率均在80%以上,鋰電、光伏頭部企業產能利用率為70%,遠超40%的全球水平。從中國國內供給側看,中國新能源汽車2023年約1000萬輛的年產量遠低於國內市場需求。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率僅為15%,遠低於日本45%、南韓72%和德國79%的出口率。2023年全球汽車銷售榜前10名中僅有比亞迪一家中國企業,銷量不足豐田和大眾的1/3。從全球市場需求看,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達4500萬輛。光伏裝機需求理論上還需再增長10倍。由此可見,新能源產業發展方興未艾,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缺乏基本事實依據。
6月19日,駐佛得角大使徐傑在佛得角主流媒體《島嶼快報》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個別國家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意在遏製打壓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以不正當手段維護有關國家在全球的經濟霸權,擾亂國際貿易秩序。將產能等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違背了經濟規律和全球化大勢,加劇了世界經濟碎片化風險,不利於全球繁榮穩定發展,註定不得人心。
針對美國宣佈將對包括鎢在內的一些來自中國的關鍵礦物資源增加進口關稅,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20日回應稱,美方無視國際經貿規則,執意保留並提高對華301關稅,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不符合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是典型的政治操弄。
在當天舉行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何亞東說,5月14日,美方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自華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關鍵礦產等產品的加征關稅。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並已嚴正交涉。美方應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對華加征關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