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村落」能永遠承載鄉愁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俚島鎮煙墩角村的海草房。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祖佳新/攝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俚島鎮煙墩角村的海草房。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祖佳新/攝

    傳統村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維繫著中華文明的根,寄託著中華兒女的鄉愁。在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俚島鎮,有一個煙墩角村。這個村子,古樸厚重的海草房分佈在街巷兩旁,讓人彷彿誤入童話世界。海草房是當地特色建築,被譽為中國傳統民居的「活化石」,也是北方沿海地區獨特的民居建築形式。海草房以厚石為牆,用海草苫頂,這些海草是生長在5米-10米淺海的大葉海苔,曬乾後非常柔韌,因為含有大量的鹵和膠質,所以苫製成的屋頂可以防蟲防黴,而且還隔熱防寒、不易燃燒,居住起來冬暖夏涼。

    煙墩角村是俚島鎮乃至榮成市保護海草房房屋最完整的村,村內現存海草房246棟、1300多間,其中年限最長的已有300年的歷史,其他大部分在100年-200年之間。隨著時間推移,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些老屋也面臨著能否延續的考驗。

    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係,真正留住鄉愁,讓歷史記憶與現代生活共存,成為當地面臨的重要課題。

    為了保護好這些海草房,近些年村集體對海草房等傳統建築進行全面修繕及保護,煙墩角村駐村包村幹部郭曉日介紹,「修繕海草房的資金由‘上級單位的支持資金+村集體的鼓勵資金+老百姓自籌資金’組成,最大程度激發村民的自覺性。」此外,制度的約束也為海草房加了一道「保護鎖」,如村規民約中規定:如有破壞傳統建築行為的,村集體將取消其一切福利待遇。這樣「激勵+嚴管」的模式,為當地打造海草宜居、濱海觀光的膠東民居品牌打下基礎。

    「以用促保」是延續傳統建築生命力的最佳模式。近年來,村里將32棟海草房打造成民宿聚集區,相關單位深入發掘海草房的風貌特色、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通過活化利用的方式,使海草房再次融入村民生活,讓老屋煥發新生。

    該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位於煙墩角村正南的天鵝灣沙幼海清、清澈湛藍,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都有上千隻天鵝飛臨至此棲息越冬,形成了「萬頃湖天碧,一池雪花白」的壯美景觀,單日客流最高時達兩萬人次。煙墩角村堅持以「傳統村落+天鵝漁村」為主題,充分利用海草房、天鵝和花斑彩石等資源,打造了集天鵝旅遊、民宿寫生、海洋牧場於一體的特色漁村,每年吸引著眾多遊客來此觀光、攝影、寫生和休閑避暑。

    昔日的小漁村如今煥發嶄新活力,形成了「夏遊牧場、冬賞天鵝、住海草房、吃漁家飯」的新業態。郭曉日介紹,「煙墩角村年接待遊客10多萬人次,旅遊收入1000多萬元,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群眾致富的互促共贏。」

    「因村製宜、一村一策」是俚島鎮長期以來堅持的發展模式。在俚島鎮大莊許家村,發展特色以「傳統村落+鄉村振興」為主題,通過產業賦能、文化傳承等方式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和村民致富。

    來到大莊許家村,西面是佈置規整的傳統海草房景觀,東面是頗具現代風格的居民社區。這是如今榮成大多數古老村落的發展方向,把古老的建築民居作為文化元素保存下來,開發農村旅遊,把原來的居民集體搬遷至社區生活。

    美麗鄉村不僅要有顏值,更要重內涵。大莊許氏祠堂位於大莊許家文體廣場東側,在村民們眼中,這裏承載著濃濃鄉情。紅色的大門上方,「大莊許家祠堂」六個大字甚是醒目,兩側「先祖德望在,後輩業績高」,提醒著後人不忘先祖、不忘奮鬥。根據相關記載,大莊許家祠堂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距今已有近250年歷史。祠堂的建築樣式與村落景觀融為一體,都是典型的海草房建築樣式。祠堂里存放著傳承百年的祖訓,早已成為大莊許家村人精神家園的組成部分。大莊許家這樣完整保存下來的祠堂較為罕見,對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傳承鄉村文化、延續文脈有著重要作用。依託許氏祠堂、海草房部落等資源,開展傳承家風家訓、漁家號子、漁家鑼鼓、夏日廣場活動、剪紙才藝展、花樣蒸餑餑比賽等。

    同時,大莊許家村將傳統村落保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村東側的育苗廠內,育苗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村委會村幹部許慶禹介紹,育苗廠培育出珍貴苗種,就近就便供應給村民。村中現有海區3000多畝,通過發包與集體經營兩種形式,開展海帶、鮑魚、扇貝、海參、牡蠣等名優水產養殖,年產鮮海帶2000噸。

    村東的海岸邊,記者看到,76歲的海木匠許慶俄正在製作一艘漁船,他所製作的船隻屬於作業船,供應給本村和鄰村的村民。他說:「製作一艘船大概要用1個多月,隨著海上養殖產業的不斷髮展,我的訂單也越來越多。」像這樣的老手藝人已被村集體「收編」,他們將從年輕村民中培養傳承人,留下傳統手工藝的「火種」,繼續照亮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繁榮之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祖佳新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2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