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湖北丨實驗室里長出「大市場」

作為全國三大智力聚集區的湖北,如何讓高校科研成果從「躺」在論文里,轉化為實際應用?

面向國家戰略,湖北省加緊打造高能級科創平台,聚焦優勢領域成立了10家湖北實驗室。目前,實驗室已成為集聚技術、資本、人才、產業的重要平台。

近日,人民網「行進中國」調研行走進多個湖北實驗室,探訪湖北加速縮短從1到100間距離背後的故事。

易飛向記者展示「光子鼻」。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易飛向記者展示「光子鼻」。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從1到100 如何穿越「死亡峽穀」

拇指大小的傳感器,裝在機器人身上,可以識別複雜氣體,當「鼻子」用。

在光穀實驗室的實驗間里,智能光電氣體傳感微系統項目負責人易飛,正帶領學生,給新到的機械狗裝上「光子鼻」。

「我們完整掌握了光學氣體傳感器全鏈條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易飛說。

從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博導,變身為創新合夥人,源於「手握先進技術,卻無法實際應用」的不甘。

在科技領域,從0到1,代表著研發突破;從1到10,代表著科技成果轉化;從10到100,則代表著實現規模化、產業化應用。

「要跨越科創的‘死亡峽穀’,不是易事。」易飛坦言,光穀實驗室為高校原始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平台。讓更多止步於1的科研成果,有了到100的可能。

一塊十幾英吋的面板上,數千顆「小光珠」整齊列隊,能根據顯示效果需求排列組合。

「5年前,這項技術還躺在華中科技大學先進電子封裝材料與技術團隊的理論性研究論文中。如今,已應用到多款車載顯示產品上。」華引芯董事長孫雷蒙感慨地說。

研發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往往缺乏一座「橋」。

「我們要做的就是助力打通‘高校—湖北實驗室—專精特新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的科創供應鏈,讓原始創新成果以更快的速度推向商用市場。」光穀實驗室副主任唐江說。

打造共享平台 讓產學研「雙向奔赴」

走進湖北九峰山實驗室,9000平方米的潔淨室內,科研人員身著無塵服,忙著化合物半導體研發、測試與檢測。

為了在半導體領域實現「彎道超越」,九峰山實驗室選擇在化合物半導體賽道發力。今年2月份,全球首片8寸矽光薄膜铌酸鋰光電集成晶圓在這裏下線。

作為湖北省十大實驗室之一,九峰山實驗室致力於打造一個公共、開放、中立、共享的科研平台。如今,有上百個項目在此同時運轉。

桑治博翔在九峰山實驗室。人民網記者 王郭驥攝桑治博翔在九峰山實驗室。人民網記者 王郭驥攝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副教授桑治博翔說,他每天往返在學校與實驗室之間,20公里距離,就像一場「雙向奔赴」。

「在這裏研發的紅外探測芯片與成像模組,在得到各種系統的集成加持後,其應用場景得到了難以想像的拓展和延伸。」桑治博翔說,這讓科研和產業有了更多「化學反應」。

這裏有真正的產線,有產業相關的各類專家、工程師,在交流和碰撞中,老師和學生都能接觸到產業前沿應用,一起成長。

九峰山實驗室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開放的科研平台,實驗室與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各龍頭企業通力合作,以「用」為導向,佈局開發共性技術,推進國產半導體材料、設備的驗證工作,打造化合物半導體中試平台。

近期,武漢驛天諾科技有限公司與九峰山實驗室合作開發了一個面向第三代半導體的高功率晶圓測試設備,已在實驗室投用,支持客戶批量測試。

「這種協作開發對企業技術迭代研發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專家團隊技術支撐也是我們的重要依託。」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單娜說。

以用為導向 科技成果為產業賦能

戴上手套,小心地將電解液注入到已經疊片好的鋰離子軟包電池中,仔細檢查電池的封裝情況……

湖北迴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汽車研究院技術總工張虎極,帶領研究員一起操作試驗。一舉一動,猶如精細的外科手術。

張虎極帶領李世棟一起操作實驗。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張虎極帶領李世棟一起操作實驗。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新能源車用電池的製備過程中,需要通過粘合劑,把石墨等活性材料,黏在集流體上,才能得到可以工作的正負極片。我們做的就是這個膠黏劑。」張虎極講述和隆中實驗室的合作,就像是「瞌睡遇上了枕頭」。

2021年,湖北隆中實驗室在襄陽市掛牌,目標是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車用材料實驗室和服務產業、充分開放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張虎極說,以往企業建立實驗室,都會儘量去上海、武漢這類具有大量專業人才的地區,現在家門口就有了專家團隊,他們幹脆將實驗室建到了隆中實驗室里。

「電子測評線在4樓,1樓則是研發實驗室,我在這裏辦公的時間比在企業還多。」張虎極笑著說。

在校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範區逐步構建了「企業出題、實驗室答題、政府協助解題」的技術攻關模式,解決企業面臨的「卡脖子」難題。

從九峰山實驗室到江城實驗室,從東湖實驗室到三峽實驗室,從光穀實驗室到隆中實驗室……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無中生有、有中生新、聚鏈成群,科研成果轉化地加快形成。

湖北正奮力發揮科創優勢,全力打造新質生產力核心引擎。目前,湖北十大實驗室已發佈83項亮點科技成果,讓研發成果走出「實驗室」,躍上「生產線」,邁向「大市場」。(唐維紅、申亞欣、榮先明、周雯、郭婷婷、李源、皇甫萬里、許崢、王郭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