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為運河煥「新」顏

2023年年底,一組飽含東方韻味的文化建築群在北運河南岸的森林中亮相。憑著優雅新穎的設計,這組建築群出道即「頂流」,成為北京新晉網紅打卡地。

作為大運河文化帶上的現代化公共文化設施,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示了大運河流動的文化,為市民提供了優質、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它們與大運河、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一道,繪成了「公共建築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的美麗畫卷。

2023年12月25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從左到右)。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運河元素貫穿設計與內容

2019年10月28日,三大文化建築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動工。終日奔流不息的大運河見證了它們「衝」出地面、初具雛形、完美亮相的過程。

從設計之初,三大文化建築就注入了鮮明的運河元素。先鋒藝術和傳統文化相互交融,將千年前忙碌的運河圖景以建築的形式永久定格。

古時,南方的糧食通過大運河運輸到京城,通州糧倉擔負著為京城儲糧的重任,來自南方的各種物資在進京前都在此中轉。北京藝術中心形似古糧倉,因此也被譽為「文化糧倉」。

館如其名,大運河博物館設計也處處飽含運河元素,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其共享大廳屋頂造型像「船」,展陳大樓屋頂造型如「帆」,兩座建築間有一條長約270米、寬約20米的休閑水街。三艘銅船高大古樸,彷彿正在運河之中航行,它們分別代表糧食漕運、國際交往和人才交往。

2023年12月27日,大運河博物館,市民走過高大的銅船。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2023年12月27日,大運河博物館,市民走過高大的銅船。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站在遠處遙望博物館,展陳大樓建築高於共享大廳,5片船帆狀的屋頂高低錯落,曲線飽滿,動感十足。同時,展陳大樓立面形成一處類似於運河駁岸碼頭的場景,展現博物館靈動之韻。

運河的故事,也貫穿於文化設施的運行中。去年12月22日,作為北京藝術中心的開幕大戲,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上演,採茶調、蘇杭民歌、船工號子、山東民歌、京韻大鼓等大運河沿途的民間元素如同一幅中國音樂地圖,向聽眾徐徐展開。似河水般清澈柔美的音色、唯美的舞台視覺,讓觀眾如同踏上了穿越時空的詩意運河之旅。

「雖然歌劇故事主線是男女主人公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但其內核是歌頌大運河畔勞動人民的真、善、美。」市民張磊特意觀賞了這次開幕演出,他說,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貫穿全劇的合唱段落《我們是運河的流水》,這段合唱由一群擬人化的運河水精靈女孩演唱,十分新穎,也完美契合了大運河這一故事發生的背景。在大運河畔觀看這場演出,感覺十分有意義。

「鎮館之寶」講述漕運歷史

去年12月27日開放後,三個漂亮的文化建築迅速「出圈兒」。兩天后的元旦假期,前來打卡的市民絡繹不絕,僅北京城市圖書館就迎來了超過8萬人次的讀者。北京藝術中心的新年音樂會上座率達到100%。除了獨具美感的外形,文化設施的「內在美」也圈了一大撥粉絲。

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卷」恢弘大氣。在高0.5米、長27.4米的長捲上,大運河沿途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北京的標誌性建築如明珠散落,古今之美交相輝映。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大運河的歷史橫跨2000多年,按照傳統慣例,向市民展示非遺歷史主要是通過博物館。」大運河文史專家、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任德永說,以往,一些運河沿線城市建設了大運河博物館,此次三大文化建築的開放,使北京也有了自己的大運河綜合類博物館,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週年的時間節點,這別具意義。

在基本陳列「京華通惠 運河永濟——北京與大運河歷史文化陳列」,超過1000件文物、藝術品以時間為軸,生動還原大運河發展演變歷史。

2月15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市民在參觀長27.4米的「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卷」。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2月15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市民在參觀長27.4米的「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卷」。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多個重量級的文物也展示了大運河與北京的密切關係,如金代宣威將軍石宗璧墓的墓誌拓片。據墓誌記載,石宗璧墓「以大定十七年四月四日,葬於通州潞縣台頭村之新塋」。首都博物館副館長譚曉玲介紹,這是第一次在北京地區發現「通州」字樣的實物。石宗璧墓誌與史料記載相互印證,說明通州地處水陸要津,是漕糧進京的重要樞紐和物資轉運基地。

展品中還有一塊長66釐米的銘文金磚。據首都博物館展覽部研究館員黃小鈺介紹,金磚是明清兩代由皇家指定於蘇州立窯燒造的一種高規格禦用地磚,在宮殿、壇廟、陵寢、園囿等地使用。金磚燒造工藝講究,其成品挑選標準為「顏色純青、聲音響亮、端正完全、毫無斑駁」。金磚側邊刻有燒造時間、尺寸、督造官員、監造官員姓名,有的還有製磚工匠的姓名等款識。金磚經京杭大運河從蘇州解運進京,由糧船或民船搭載,運至通州後,再轉送到營繕工程工地,也是大運河漕運歷史的見證。

漕糧運抵通州,經查驗後交卸入倉。倉場在通州石壩、土壩僱傭點驗經紀對漕糧的數量和質量進行查驗。黃小鈺說,此次展品還包括通州區博物館藏的軍糧經紀密符扇。密符扇正反兩面各繪50個符號,每個符號上為符形、下為符名,是經紀身份的標識。每名經紀查驗糧米後,將代表自己的符號畫於運米口袋外,以備倉場查驗。

「大運河博物館聯盟2021年成立,我們還將和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博物館合作,交換展品進行展出,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大運河文化。」黃小鈺說。

非遺文獻館演繹運河傳說

進入北京城市圖書館非遺文獻館,沿著蜿蜒曲折的展覽路徑前行,一陣陣運河船工號子應聲響起,似是從展牆上的《潞河督運圖》中流出。

這裏利用的數字感應系統錄入了采編自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的創編音頻作品,號子或是含有南方民歌音調的通州北調兒,或是召喚岸上人呼應而唱的「獨一份兒」「閑號」,不同節奏與種類的號子聲此起彼伏、連綿不絕,運河上曾經舳艫相繼、帆檣如林的場景如在眼前。

非遺文獻館於6月22日剛剛開館,這裏的展覽選取包括運河號子在內的多項大運河京津冀段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再現歷史時光里的舳艫千里、漁火延綿。歷史上,大運河沿線城市因運河而生、而興,孕育出深厚的漕運文化,隨之創造出豐富的運河傳說和船工歌謠,它們積澱為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是運河文化重要的標誌性符號之一,也是運河勞動者生活的真實寫照,是活著的歷史。

6月22日,北京城市圖書館中的非遺文獻館/地方文獻館、古籍文獻館和藝術文獻館三大特色主題館同步開放。市民在參觀「燕都印記」北京建城建都史。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北京流傳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呼號具有通州韻味,於2006年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首都圖書館地方文獻館/非遺文獻館工作人員李倩說。在展覽中,觀眾除了可以聆聽原汁原味的號子,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演繹的運河傳說、滑軌屏中的運河沿岸民俗活動感受悠久動人的運河文化。

首都圖書館宣傳策劃部副主任李淩霄說,今年,首都圖書館聯合中國大運河途經各地的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主辦「大運河文化閱讀行」活動,將挖掘中國大運河途經八省的運河文化內涵和核心元素,以「閱讀+」激活各地文旅資源,重走運河之路,打造城市漫遊路線,舉辦專家講座、詩詞沙龍、文化市集等活動,促進運河各省間文化交流。

劉琳家住通州,作為文藝青年,她喜歡看話劇、逛展覽。自從三大文化建築開放以來,家門口的優質文化資源讓她目不暇接。「第一次去時是夜幕時分,北京藝術中心和北京城市圖書館華燈初上,建築的夜景尤為精美絕倫。」她說,在北京藝術中心,華麗的歌劇院、典雅的音樂廳和頗具現代感的戲劇場,將這座藝術殿堂的文藝氛圍拉滿。這一都市文藝生活打卡地今年將上演300場演出,其中不少是吸引年青人的先鋒戲劇、沉浸式表演。

更值得期待的是,「探秘古蜀文明之三星堆」展覽將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展,劉琳說,「以往,這種重磅展覽大多在首博本館或者國家博物館展出。」

聲音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陳鐳:

「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對城市發展有重要意義」

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是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實踐,對提升北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有很大意義。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鎮化率大幅度提升,五環、六環周邊的許多區域已經變成人口稠密、產業發達的地區,這些區域尤其是城市新興組團區域的市民文化需求十分旺盛。在大運河畔,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依託通州的歷史文化、生態文化資源進行集群式發展,對於帶動地方的旅遊經濟、城市發展有重要意義。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