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機「遊」運河

4月19日,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揭牌儀式舉行,這標誌著通州區第一家也是北京中軸線以東第一家國家5A級文化旅遊景區正式和遊客見面。

景區為千年大運河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遊客看來,大運河是古老的,但景區非常科技智能,很多活動也很潮,可以沉浸式遊運河。景區開展智慧化創建工作,借用科技手段轉化為數字遺產,建設遊客服務中心數字化展廳,實現了一部手機「遊」運河的獨特體驗。

6月12日,遊船駛過北運河畔的北京藝術中心。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6月12日,遊船駛過北運河畔的北京藝術中心。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三廟一塔」景區述說運河文化

作為集人文歷史、自然景觀於一體的「線型」景區,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北起五河交彙處源頭島,南至甘棠大橋,全長12.1公里,以大運河為軸線,覆蓋河道兩岸的生態綠化帶,囊括7.23平方公里,包括2.56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景區擁有「三廟一塔」、運河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等核心景點。

2018年,通州區正式啟動5A級景區創建,對標文旅部《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評定與劃分》國家標準,從基礎硬件、文化挖掘、生態質量三個類別,旅遊交通、遊覽、旅遊安全、衛生、郵電、旅遊購物、綜合管理、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八個方面,對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持續開展整體提升改造,塑造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的品牌形象。

自此,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經歷了一場華麗蛻變。

在通州,燃燈塔憑藉「一枝塔影認通州」的詩句廣為公眾知曉。通州處於京杭大運河北端的始點,漕運興盛,來來往往的航船和行人看見燃燈塔或塔影,就明白前方是通州的碼頭。「三廟」分別指儒家的文廟、道家的紫清宮、佛家的佑勝教寺,儒釋道相鄰的建築格局是中華文化包容與融合的體現。

在「三廟一塔」景區,修葺一新的文廟泮橋首先映入眼簾。由於是文物,過去,橋上罩著玻璃罩,遊客只能透過玻璃觀察泮橋的基座。這次修繕從基座上恢復了泮橋,恢復蓄水功能,實現橋上通行。修繕還按照歷史製式,恢復了文廟歷史格局,修補了景區文物建築的牆體、台階、瓦片和門窗等,對油漆彩畫進行除塵翻新,歸整佑勝教寺院門,並重砌了紫清宮院牆。

這裏也是遊客瞭解運河文化的首選之地。三根被打撈上來的粗壯的運河皇木作為展品,訴說著深厚的運河文化。皇家建築木材需由南方采伐,經運河輸送到京城,因此在運河畔開設著許多「皇木廠」。明萬曆三十五年,大運河發大水,堤岸被衝決,皇木廠中的木材順流而下,沉入運河河底。20世紀60年代至今,在管道修建、河底清淤等運河小型施工中,一共打撈上來十餘根皇木。由於處於泥漿包裹、水底無氧的環境,這些皇木仍保留著400多年前的模樣。它們的存在也印證了「漂來的北京」這樣一句老話。

借用科技手段轉化為數字遺產

劉玉成是通州的「土著」,在他的記憶中,以往的「三廟一塔」古色古香,是通州居民身邊的公園。如今,修繕後的古建築群紅牆灰瓦,更加恢弘大氣。升級5A後的景區也正在吸引更多遊客到來。

在景區新設立的「北運河非遺傳習所」,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多個非遺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向遊客進行展示,劉玉成也帶著燃燈塔銅鈴複製品來到了這裏,向興致勃勃遠道而來的遊客講述運河故事。

燃燈塔塔簷懸掛了2248枚銅鈴,每當遇到四級風,銅鈴便會發出朗朗悅耳的鈴音,時常有遊客繞塔盤桓,欣賞塔身精美的磚雕。「1985年,我師傅、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古銅張派第四代傳承人李萬祥曾經參與了燃燈塔修繕,目前塔上有1000多個銅鈴就是我們青銅器廠製作的。」發出清脆響聲的銅鈴以文創品的形式走近遊客,燃燈塔成了最具活力的文化IP。

5月27日傍晚,北京通州,燃燈塔塔簷邊的銅鈴隨風搖曳,燕子繞其飛行。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5月27日傍晚,北京通州,燃燈塔塔簷邊的銅鈴隨風搖曳,燕子繞其飛行。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在科技的加持下,古樸的燃燈塔正煥發新活力。去年元宵節,夜色中,這座大家熟悉的地標被燈光秀點亮,絢麗的塔身上,孔明燈升起、古代運河場景依次展現,AI水獸將燃燈故事緩緩道來。

除了「三廟一塔」景區,西海子公園(葫蘆湖景點)、運河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也是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的核心景點。這些點位通過水路、陸路串聯在一體,遊客既可乘船遊覽,感受微風拂面,也能漫步騎行,徜徉於綠野蔥蘢中。

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魏昀贇說,景區開展了智慧化創建工作,梳理大運河沿線的古遺蹟、民俗生活場景和生態文化等歷史文脈,借用科技手段轉化為數字遺產,建設遊客服務中心數字化展廳,實現一部手機「遊」運河的獨特體驗。

在遊客張平看來,這個免費的5A景區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有清新宜人的自然環境,「大運河是古老的,但景區非常智能化,很多活動也很潮,沉浸感很強。」

去年,首屆「運河有戲」演出季在副中心大運河畔開幕,開心麻花團隊正選亮相登上「運河遊船劇場」。在西海子公園舉行的運河文化時尚大賞上,沉浸式遊園、國風市集等巧妙地將《紅樓夢》的元素點綴其中。

「河冰初解水如天,萬里南來第一船。」在明清兩代,每年農曆三月初一,第一批搭載著漕糧的漕船抵達通州張家灣碼頭,運河邊都將以「開漕節」祈求太平。4月19日,「開漕節」熱鬧開幕,市民遊客前來體驗運河沿線的非遺文化傳承、品嚐南北方的特色美食。「運河有戲」「運河非遺」「運河味道」等活動輪番上演。

馬拉松、單車賽事,飛盤、小輪車等潮流時尚體育活動,槳板、皮划艇、動力衝浪板等水上運動……動感十足的體育活動為波光粼粼的大運河注入了新活力。

北運河遊船再現當年漕運風采

在古色古香的遊船上欣賞韻味十足的京東大鼓、在微風習習的甲板上欣賞古今同輝的運河風光……劉國寬運營著大運河景區內的幾條遊船,「這裏有咖啡船、餐飲船,咯吱盒、毛雞蛋等通州特色食品特別受歡迎。」他說,一些公司選擇乘船團建,餐飲船也會根據遊客需求定製京東大鼓、古琴等演出。

5A級景區的文創主題遊船、曲藝主題遊船、音樂遊船和多家美食餐廳激活了水岸夜經濟,也為遊客夜遊運河增加了豐富的體驗感。

景區的遊船是北運河遊船的縮影。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它讓通州區增添了一條蜿蜒旖旎的玉帶,也為市民增添了愜意的濱水空間。2019年10月,北運河實現從北關閘至甘棠閘段11.4公里河道的正式通航;兩年後的6月26日,從甘棠閘至市界全長28.7公里的河道實現了旅遊通航,再現當年漕運風采。2022年,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並實現了京冀段旅遊航道互聯互通。

北運河遊船線路分為大運河水上觀光遊船、南線畫舫觀光船線路和大觀樓碼頭線路,從今年「五一」假期開始,北運河還將開啟常態化夜航運營,每晚3班夜航遊船,讓市民在下班之後也可登船賞景。

每條線路包含不同的特色景觀,比如大運河水上觀光遊船從二號碼頭出發,沿途經北運河上六座大橋,景點有運河奧體公園、十七座城市親水平台、大運河森林公園、觀景閣、漕運碼頭等。南線畫舫觀光船線路則是從柳蔭碼頭,經橡膠壩、觀景平台,再返回柳蔭碼頭。

「現在不少市民、遊客體驗北運河遊船,還有不少包船,看著北運河受到那麼多朋友的歡迎,我們水務工作者打心眼兒裡覺得自豪。」北運河管理處黨務辦公室主任汪麗麗說,北京市正在建設花園城市,未來的北運河將在這座大「花園」開放更多的親水空間,讓市民盡享濱水樂趣。

聲音

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魏昀贇:

「做好5A創建成功的後半篇文章」

綠色,是副中心鮮明的底色;生態,是大運河最美的成色。本次5A景區創建提升在依託運河兩岸風光、沿線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前提下,以大運河為脈絡,打造水城共生、人水和諧的生態文化景觀長廊,促進環境和風貌整體提升。

5年的創建過程,讓大運河實現了從「公園」到「景區」的蛻變,從「公共遊憩場所」到「文化旅遊場景」的飛躍。作為景區的管理者,我們除了在交通、遊覽、安全、衛生、郵電、購物、綜合管理、資源與環境保護等八大方面對景區進行全面提升改造,更是從智慧化、文化性等方面入手,旨在為遊客提供更為人性化、便捷性的服務。千年文脈、奔湧不息。我們要做好5A創建成功的後半篇文章,一張藍圖繪到底,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各項工作。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吳婷婷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