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從「書架」到「貨架」關鍵一躍

    2024年5月25日,北京首鋼園,觀眾在科技活動周上參觀「北腦二號」智能腦機系統。視覺中國供圖    2024年5月25日,北京首鋼園,觀眾在科技活動周上參觀「北腦二號」智能腦機系統。視覺中國供圖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田華軍在實驗室內。受訪者供圖

    華北電力大學,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內。受訪者供圖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攝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攝

    「我希望今年年底前能夠把中試做好,中試至少是千噸級的規模。」近日,在華北電力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實驗樓,該校能源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田華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出了自己的年度「小目標」。

    某種程度上,這個「小目標」的底氣來自北京市加快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積極推進。

    從原始創新的「最初一公里」到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北京打破科技成果轉化堵點,以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為核心,使各類創新主體「有得轉」「有權轉」「願意轉」「轉得順」,為北京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不願轉」?為職務科技成果賦權

    「在沒有改革以前,科技成果完成後往往停留在論文和專利階段,與轉化到產業之間有巨大鴻溝。企業對技術感興趣,但不願意冒險買斷技術。」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看來,科技研發到產業化之間存在轉化的鴻溝,而要跨越這條鴻溝,需要「賦權」。

    他解釋,轉化過程中,科研階段需要有研發人員參與,才能把技術更好地落地轉化。科研人員對技術細節最瞭解,深知技術有產業轉化潛力,賦權改革之後,科研人員可以和企業共同推動產品從實驗室走向中試。

    2020年1月1日,《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正式實施,在全國地方立法中首次提出職務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和使用、轉讓、投資等權利「全部或者部分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並同時約定雙方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方式」。

    也是在那一年,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擁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此後九部門共同確定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擁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名單》,40家單位入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正是其中之一。

    根據相關政策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內部管理辦法,科研人員可自主選擇被賦予70%的科技成果擁有權,或10年的長期使用權。國家納米中心成果轉化處處長任紅軒說,針對科技成果創新性強的早期項目,賦予職務科技成果10年長期使用權,成果完成人可以瞄準市場應用方向,帶著科技成果與企業等需求方深化應用研究、產品孵化及產業化合作,以此努力解決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

    丁寶全團隊的「一種DNA納米疫苗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項目,就是10年長期使用權賦予過程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丁寶全介紹,疫苗的核心一部分是抗原,一部分是佐劑,而他的研究攻關重點是將抗原和佐劑精準定量地載入「DNA納米機器人」中,遞送至免疫細胞,提高免疫刺激效果,從而抑制腫瘤的發生和轉移。

    有了「賦權」,就有了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的動力。丁寶全舉例,一種新藥在獲得藥監部門的臨床批件之前,從中試車間生產到非臨床毒理研究,再到動物安全性研究,至少要兩三千萬元。

    據他介紹,有了賦權協議後,科研團隊可以獲得前期社會資本支持,不僅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科研人員也可以獲得收益,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如今,課題組已與企業開展合作,有望在兩年後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同一單位的研究員聶廣軍,帶領團隊研製了藥物遞送DNA納米機器人。這項技術,根據不同藥物需求將機器人做成四面體、八面體、球狀等,內部可以裝載藥物,精確靶向定位病灶部位後再打開開關,讓藥物「指哪兒打哪兒」,對病灶發起「精準攻擊」而不影響其他細胞。

    賦權改革試點後,聶廣軍團隊一邊繼續做基礎研究,一邊研發其他的送藥機器人和藥物。同時通過賦權改革,團隊的成果有望走出實驗室,加快推動產業化應用。

    「誰來轉」?技術經理人賦能成果轉化

    任紅軒提到,該中心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的一大關鍵點,是「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科技成果權益分配機制」。

    據他介紹,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現金獎勵機制方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規定,技術轉讓或者許可所取得的淨收入中提取不低於50%的比例用於獎勵。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採用更靈活的方式分配,例如70%的收益以現金形式獎勵給研發團隊,如果團隊有其他研發需求,也根據實際情況將收益靈活分配。

    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對23個團隊進行獎勵,獎勵金額超過4000萬元,並且科研團隊都能享受到國家稅收減半的政策。與2017年-2019年相比,賦權試點實施以來的2020年-2022年,該中心成果轉化數量同比增長6倍,轉化合約額1.6015億元、同比增長50倍,轉化涉及專利同比增長7倍。

    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業務總監李園,已經在多個場合為公司研發的腦機接口產品「代言」。3年前,她的身份還是一名科技項目經理人。

    2021年11月出台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指出,為吸引一流國際化人才,北京市實施「朱雀計劃」,加快引進具有科學家思維、工程師技能、擁有創新資源調配能力的高端項目管理人才,主要服務於新型研發機構等重點科研機構和「三城一區」等重點區域建設。

    李園是首批入選「朱雀計劃」的科技項目經理人之一。在科研機構和市場中間,科技項目經理人通過對接資源等工作,幫助科研機構完成技術交易。

    入選「朱雀計劃」後,李園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調研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以下簡稱「北京腦所」)。

    「從實驗室研發的部件,到最終形成產品,中間還有很長的距離。」李園調研發現,腦機接口是典型的跨專業、跨學科的技術攻關領域,全鏈條上涉及非常多的核心部件和技術團隊。鑒於這樣的特點,需要一個可以集結多學科資源、彙集多領域力量的機制,加上產業化的牽引,去做產品集成開發以及轉化應用。

    「如果不站在產業應用的角度去思考,研發出來的成果可能很難走向市場。」李園說。

    近年來,在北京市腦機接口重大科技戰略的部署下,北京腦所牽頭規劃了「智能腦機系統增強計劃」,借鑒國外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採用「基金+中心+聯盟」的新型機制,支持腦機專項研發和產業化,打通腦機產品研發上下遊關鍵環節,打造北京市腦機產業生態。

    在這樣的機制下,北京腦所孵化成立了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李園也從科技項目經理人轉變為公司的業務發展總監。

    公司建起來了,基金有了,成果轉化的路徑更清晰了。得益於科技成果轉化的措施,芯智達自主研發出了侵入式採集單神經元電信號的「北腦二號」系統,在2024中關村論壇開幕禮上,該系統作為重大成果面向世界發佈。在演示畫面中,獼猴搭載該系統後,能夠通過意念實現對二維運動目標的腦控攔截,這在全球還是首次。

    而在北京,越來越多人加入技術經理人的隊伍。根據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提供的數據,截至2023年,北京市登記技術轉移機構174家,技術經理人633名。此外,推動行業協會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培訓20場,服務1700餘人次。自2020年在國內率先啟動技術經紀專業職稱評價工作以來,有743人獲得職稱。

    「沒資源」?產業開發研究院整合鏈接要素

    2023年,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支持建設首批產業開發研究院,支持北京理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5家單位建設北京市產業開發研究院,推動科技成果在京轉化落地。

    用華北電力大學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主任、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副主任王宏盛的話說,要著眼科研成果轉化的「全過程」。

    2023年,由華北電力大學建設、中關村華電能源電力產業聯盟運營,「北京新型能源產業開發研究院」建設項目正式獲批,研究院同時是北京市5家產業開發研究院之一。

    王宏盛解釋,能源電力行業的創新及產業活動涉及企業、高校等多元主體,大央企之間相對自主的創新合作較少,需要中間平台找到產業的共性技術需求,並基於不同主體的創新要素特點和優勢方向進行協同及集成式的研發攻關,配合市場進行開發驗證,破解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之間的難題。

    此外,產業開發研究院能夠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行業提出需求,科研人員針對核心技術問題開展深入研究,為行業帶來解決方案。

    王宏盛介紹,根據學校在能源領域的優勢和發展實際,產業開發研究院首要的方向是打造產學研聯合體,促進新型能源產業協同攻關。同時,整合資源、激活創新核心要素,讓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在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實驗樓內,田華軍帶領團隊長期圍繞電池體系關鍵材料開展研發。他與團隊研發的鈉離子電池,成本低、寬溫性能好,如果應用到電動汽車上,能夠保證「零下30攝氏度也不趴窩」。

    田華軍說,學校老師的重點是在技術層面,相對來說,缺少產業化的推廣、商業運作等經驗。在他看來,產業開發研究院的成立可以更好地為各種資源搭線,並對科研人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的指導。

    與田華軍課題組同一棟樓中,華北電力大學氫能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建國還開發了另一條賽道——電解製氫,「比如春天和秋天風電、光電充裕時,把電轉化成氫存儲起來,在夏天和冬天再轉化成電,進行製冷製熱,解決能源時空平移的問題」。

    劉建國介紹,產業開發研究院成立後幫助團隊孵化項目、對接資金,幫助項目落地。他舉例,在研究院的支持下,堿性電解水製氫技術轉移給企業後,企業出研發經費,科研人員解決技術問題,實現「雙贏」。

    王宏盛說,今年,學校已形成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行動指南,學校科研團隊可以聯合未來科學城能源穀央企院所,根據需求獲取服務,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等項目的申報。未來,研究院還將張開雙臂,觸達智慧電廠、儲能及氫能等新業態,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提到,面向未來,北京將以技術轉移機構、產業開發研究院、概念驗證平台、共性技術平台及企業協同創新中心等建設為抓手,建立多節點、高流量的成果轉化網絡,促進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助力北京新質生產力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24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