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運河河畔,邂逅一場別樣浪漫

    AI圖片生成:程璨

編者按

    千年運河,生生不息,以愛之名,歲歲與共。今天,中青報·中青網為這22對璧人獻上新婚祝福。帶著墨香、銘記夫妻雙方姓名與誓言的報紙,將贈予他們——相愛恒久遠,一張永留藏。

    不接親,不攀比,少花錢,沒宴席,更不鬧洞房,同時還儀式感強、關注度高,主打一個溫馨、歡樂、省心、熱鬧。一場極簡婚禮,不僅為二人標定了生活的新起點,也把雙方的人生關鍵時刻與北京這座城市、北京副中心建設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為這群充滿勇氣和朝氣的年青人點讚!

    未來,不僅運河之約,還會有浦江之約、漢水之約、天山之約、海峽之約……我們願將這清新簡約的婚俗之風帶到全國各地,用實際行動引領婚事簡辦的新風尚。

_______________

    波光粼粼的河面、簡潔的白色禮服、莊重的結婚誓言……在這個熾熱的6月,95後女生張曉文和丈夫徐帥將迎來一場別樣的婚禮——6月25日,北京通州大運河河畔,他們將與其他21對新人共同舉辦一場集體婚禮。

    這是一場以「愛在新時代 情定副中心」為主題的北京市直機關青年集體婚禮,同時也是北京市民政局指導的北京市第七屆集體婚禮,由北京市直機關團工委、北京婚姻家庭建設協會、中國青年網和共青團通州區委共同主辦,希望以此鼓勵青年用愛心建「小家」、奮發圖強為「大家」,引領更多青年紮根、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

    「很興奮,也很期待!」這兩天,張曉文剛試完婚禮上要穿的禮服,在她的想像中,這將是一場熱鬧、浪漫的婚禮,「不僅能見證自己的幸福,還能見證別人的幸福。這將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體驗,也將成為我們一生中別樣的浪漫回憶」。

    情定大運河,一個驚喜的禮物

    眼下的通州大運河兩岸,隨手一拍,便是彷彿要溢出屏幕的綠意。深嵌在這片濃綠中的湯湯河水,連通南北,已流淌千年,如今又將見證一群年青人人生中的重要時刻。

    張曉文的工作地點離大運河不遠,她和丈夫徐帥也是在通州相識、相知。今年5月16日領證那天,徐帥特意為張曉文準備了一個驚喜——99朵紅色玫瑰直接送到了民政局門口,在那裡迎接她。

    領證不久,還沉浸在甜蜜驚喜中的張曉文看到了這場集體婚禮的招募通知,「又是一個驚喜」!「以前看到新聞中有不少地方組織集體婚禮,我很羨慕,當得知可以參加副中心的集體婚禮,我們非常激動,也很榮幸」。

    95後女生徐漪清亦有同感,「古漕運碼頭前,千年大運河畔,集體婚禮的舉辦地點太讓人驚喜了,感受到了組織對我們的關心和厚愛」。她很期待在婚禮當天登船遊覽大運河,「百年修得同船渡,一定很難忘」。

    來自江蘇南通的徐漪清碩士畢業後就來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工作,親眼見證了這裏以及整座城市的日新月異、生機勃發,而且她和丈夫彭源舒的愛情之樹也在大運河畔生根發芽。

    用他們的話來說,兩個人的相識方式「十分老套」,由父母介紹認識,但戀愛進程「迅猛」,相識不到3個月就決定締結婚約、相守一生。「說不定是上輩子說好在一起的。」彭源舒說。徐漪清補充道:「像是走過很漫長的路,然後一抬眼,就看到了他在那裡。」

    在徐漪清看來,集體婚禮的形式務實、節儉,符合現在社會倡導的新理念、新風尚,同時這也是個人成長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相互見證,「能感受到在這座城市紮根下來了,接下來要為新時代首都發展貢獻家庭力量」。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婚俗文化與體驗。」近些年,北京婚姻家庭建設協會會長雨濃觀察發現,如今,很多年青人願意嘗試新的婚禮形式,如派對婚禮、低碳婚禮、公交車婚禮等,「他們樂意以更加輕鬆自在的方式來完成這場人生中的重要儀式」。

    集體婚禮是一種特別的婚禮形式,雨濃希望在婚禮舉辦過程中,向社會傳遞健康的婚姻價值觀和理性消費觀,鼓勵更多的新人為愛「減負」,做移風易俗的踐行者與倡導者,讓文明新風吹進更多人的生活。

    紙短情長,一份可以收藏的浪漫

    在婚禮儀式上,新人們還將收穫一份特別的新婚禮物——刊登了他們結婚啟事的《中國青年報》,他們的姓名、誓言等以鉛字印上這份「歷史的底稿」。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千帆過盡,與子同舟」「既許一人以偏愛,願盡餘生之慷慨」……新人們準備刊登的結婚誓言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攜手一生的堅定、力透紙背的愛。

    從2014年初入大學校園時的青澀表白,到讀研時的異地戀愛,再到後來領證結婚、安家北京……95後劉秋豔和丈夫郜家樂一起走過了10年。10年時光被定格在一張張照片中,劉秋豔在為這次婚禮整理照片時注意到,最初的照片多是他們兩個人,後來的合照里漸漸多了朋友、多了彼此的家人……

    不久的將來,他們的「人生照片」中還會再多一張新面孔,現在他們正學著如何做父母,準備迎接他們的孩子。餘生漫長,新的生活正在向他們招手,他們選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他們看來,結婚誓言用這簡單的8個字足矣。

    「現在電子信息太多了,將結婚啟事印上面向公眾的報紙,這種形式更正式、莊重,並且報紙可以保存很久,很有紀念價值。」劉秋豔告訴記者,她準備多收藏幾份當天的報紙,將它送給親朋好友,也準備將它珍藏在「家庭檔案」。

    去年七夕節前夕,《中國青年報》就面向已領取結婚證的新人,推出「七夕同喜」結婚啟事徵集活動,最終刊登了18對新人的結婚啟事。像是一封寫給自己、寫給未來的「情書」,他們愛的誓言將隨著這份報紙在時光中流轉,成為他們締結良緣的見證,引來不少年青人的祝福和點讚。

    雨濃說,刊登結婚啟事是一種具有傳統意義和現代價值的婚姻宣告方式,復古且浪漫,「我身邊許多90後都很喜歡這種別開生面的形式。在他們眼中,相較於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在報紙上公佈喜訊顯得更加正式,這不僅是一種喜事的宣告,更是對愛情的堅定承諾」。

    「順理成張,徐你一生」,這是張曉文和丈夫精心準備的誓言,里麵包含二人的姓氏。在她看來,將誓言印上報紙,這種「紙質版」的浪漫很有儀式感和莊嚴感,「微博、朋友圈等還是屬於個人的平台,在公共媒體上刊登簡單的幾句話,有種向全世界‘官宣’的感覺,可以讓更多的人分享我們的幸福和喜悅」。他們準備好好珍藏這期報紙,以後還可以向自己的孩子展示。

    「翻開報紙,也許有人注意到我們的結婚啟事,即便並不相識,但他們內心可能也會閃過一些對我們的祝福,這就足夠了,也很幸福了。」即將參加這場集體婚禮的新人郭凱明說。

    在郭凱明看來,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默契很重要,「有時候可能不需要多說,就能明白彼此在想什麼、想做什麼」。而妻子於靜就是他要找的那個心有靈犀的人。思來想去,他們決定將「君之我所繫,卿之我所意」作為二人的誓言,希望二人之後的生活繼續有滿滿的愛和默契。

    開啟新副本,一起變成更好的我們

    郭凱明今年35歲,在遇到妻子之前,儘管父母一直在催,他並不著急結婚,畢竟「習慣了一個人,自由自在,很舒服」。

    但郭凱明認識了山東女生於靜之後,二人逐漸相知、相愛。去年10月的一個傍晚,他們開車從北京延慶返回城區,那天天氣不錯,二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於靜隨口提了句「要不要領個證」,郭凱明脫口而出,「可以啊!」就這樣,15天后,這對戀人正式結為夫妻。「遇到了對的人,結婚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他說。

    丈夫徐帥是張曉文的第一位「相親對象」。沒認識徐帥前,她認為,「不要因為自己年齡到了就要結婚,結婚是為了讓自己更快樂,而不是讓自己背上枷鎖,不能將就」。

    但在與徐帥相處的過程中,張曉文體會到不一樣的幸福。邁入婚姻,張曉文感覺像開啟了人生「新副本」,可以感受不一樣的生活,收穫不一樣的體驗。

    「即便到現在,依然感覺被寵愛。」劉秋豔告訴記者,10年的時間並沒有衝淡他們之間的感情,「生活中肯定會有摩擦、矛盾,有時我也會反思自己,也會作出改變,讓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

    「這場集體婚禮也是市直機關團組織積極服務青年的舉措,希望借此積極展現機關青年熱愛事業、熱愛生活的良好精神面貌,進一步引導機關青年崗位建功、奮勇前進,在建設讓黨中央和市委放心、讓全市人民滿意的政治機關、首善機關、模範機關中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北京市直機關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書記李彥來也為新人們送上祝福,「希望你們在今後的日子裡,能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和支持,攜手共進,共同成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24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