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人員在月壤樣本中發現天然石墨烯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長春6月23日電(郭佳 曲家偉)記者23日從吉林大學獲悉,科研人員通過對嫦娥五號鑽采岩屑月壤(No. CE5Z0806YJYX004)的觀察分析,首次發現了天然形成的少層石墨烯。這一發現為人們認識月球的地質活動和演變歷史以及月球的環境特點提供了新見解。

據估計,星際碳總量中約1.9%是以石墨烯的形式存在,其形態和性質由特定的形成過程決定,因此天然石墨烯可以為星體的地質演化和月球的原位資源利用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信息。

2021年7月17日,全球建築規模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開館。當天的開館儀式上,與會嘉賓為「天外來物」——月壤入館揭幕。該部分月壤樣品被封裝在水晶球中,供觀眾近距離觀看。(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鄭瑩瑩 攝

科研團隊在月壤樣品含碳量相對較高的位置採集了拉曼光譜,確認了月壤樣品中石墨碳的結晶質量相對較高。科研人員認為,月壤樣品中存在碳的區域含有鐵化合物,這與石墨烯的形成密切相關。

科研團隊通過掃瞄電子顯微成像、透射電子顯微成像等多種表徵技術的綜合運用及測試結果的多方面嚴謹比對分析,探究並證實了月壤樣品中檢測到的石墨碳就是少層石墨烯。

科研團隊還指出,少層石墨烯和石墨碳的形成可能源於太陽風和月球早期的火山噴發共同誘導的礦物催化進程。

此項研究由吉林大學鄒猛、張偉、李秀娟及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任文才等人開展,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支持。近日,該研究成果在NationalScienceReview期刊上發表。

據悉,2020年12月,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1731克月壤樣品,這是人類首次獲得的月表年輕火山岩區樣品,也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擁有屬於自己的地外天體返回樣品。截止到今年6月初,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已完成向40家科研機構的114個科研團隊發放258份77.7克,目前已有多個領域70餘項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在中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