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園繪出新圖景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來源:經濟日報

雲海散去,層層疊疊的梯田盡收眼底,作物鬱鬱蔥蔥……地處陝西南部安康市漢陰縣的鳳堰梯田,是秦巴山區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梯田。在這裏,我們感知到千百年來我國農耕文化的生態智慧。

鳳堰梯田從山腳一直修到山頂。漢陰縣水利局正高級工程師李權兵告訴記者,這種沿等高線走勢、呈流線型的修建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開挖,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涵養了水源,是一種見縫插針的修田方式,寸土必惜。正如我們常所說的「田盡而地、地盡而山」。

那麼,梯田種植用水怎麼解決?原來,鳳堰梯田三面環山,南邊的漢江幹流有水汽蒸發,形成渦旋,從而形成局地小氣候降雨。獨特的地理結構為鳳堰梯田帶來了充沛的降水,雨水沿著黃龍溝、茨溝、冷水溝、保殊溝4條溪水向下遊流去,按照從高到低,通過「田、渠、塘、溪」實現了有效的逐級自流灌溉,保證了梯田的灌溉水源供應。

鳳堰梯田經過260多年的使用延續至今,土地依然肥沃,展現出了極高的工程韌性。不僅成為大山深溝裡重要的糧食來源,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結晶。

2012年,「陝西漢陰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對外開放。這是一座以移民、農耕、文化為主題的開放式生態博物館。核心面積11.5平方公里,由鳳江梯田、東河梯田、堰坪梯田三大片區梯田組成。古梯田、溝渠堰塘、古建宅院盡在其中。作為農耕文化的「活化石」,鳳堰萬畝梯田,得到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

近年來,漢陰縣通過引入富硒生態水稻、支持土地流轉複墾、發展「訂單農業」生產有機大米等措施加大生態農業扶持力度。同時,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土壤汙染防控,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等,進一步加強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古梯田煥發出新活力。

距離鳳堰古梯田僅有10分鐘車程的漢陰縣漩渦鎮花棲玥·椿時水雲間民宿,生意紅火,已經帶動當地60餘人就業。漢陰縣兩山生態資源資產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翔告訴記者:「該項目盤活了閑置的宅基地資源。不僅提供了就業崗位,還帶動了農副產品的銷售。此外,當地村還可以獲得項目盈利分紅。通過去年的運營,實現當地群眾增收120餘萬元,給當地村集體分紅達8萬餘元。」

如今,這一方水土從粗放型種植變為有機科學種植;從單一種植業到與旅遊等多產業融合發展。在保護和發展中,正勾勒出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