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前副總理:「一帶一路」將開啟競爭與合作交織的新篇章

來源:中國觀察智庫

導讀:

波蘭總統杜達於6月22日至26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波蘭前副總理科禾特科近日為中國日報旗下中國觀察智庫獨家撰文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有力促進沿線地區的發展,但西方國家對其與日俱增的影響力產生了警惕與擔憂,並提出類似倡議與其競爭。未來「一帶一路」將進入競爭與合作交織的新階段,應加強與其他倡議和項目的協調兼容。波蘭應在東西方關係中發揮協調作用,避免「選邊站隊」以務實的態度加強與中國和歐盟的合作。

最近,中歐班列開行超過9萬列,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凸顯了「一帶一路」倡議在穩定全球供應鏈、促進沿線地區經濟增長方面的巨大作用。

10年來,「一帶一路」取得了超乎預期的成果。該倡議已有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加入,帶動了近1萬億美元的投資,促成了合作項目,在夥伴國創造了就業機會,並為使成千上萬的人擺脫貧困作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一帶一路」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也是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特別是在全球南方國家中影響力的工具。

我一直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從來不是單純的慈善行動。然而不可否認,它經常通過提供軟貸款來幫助投資目的地國的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也包含了中國的發展援助,為孟加拉國、坦桑尼亞等落後國家提供了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一帶一路」倡議強調互聯互通、減貧和創造就業,極大地助推了多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全球性倡議,應該被看作是中國為實現全球發展目標作出的貢獻。如果所有國家都像中國一樣負責任,那麼聯合國2015年製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就有望實現。然而不幸的是,這17項目標至今沒有一個完全實現,比如其中一個目標就是中國已經實現了的「消除極端貧困」。

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不斷擴大的影響力越來越感到緊張,因此在同中國的競爭中展現出越來越強的攻擊性。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拜登政府的「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倡議和歐盟「全球門戶」倡議應運而生。這些倡議既不是要搞慈善,也不是要搞帝國主義剝削,而是由政治和經濟考慮驅動的。

毫無疑問,「一帶一路」與其他倡議之間存在競爭,這種競爭是有益的。它已經發生了,現在正在進行,並可能在未來繼續。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好現象,因為它促進了落後國家的進步,有助於更多人擺脫貧困。

在某種程度上,歐盟領導人和各級官員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缺乏深刻理解。他們不應助長針對中國的懷疑,也不應阻止東歐國家接受中國的貸款和投資,而應考慮同中方建立一個聯合工作委員會。該機構可以將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潛在投資與歐盟共同融資的基礎設施項目結合起來。

我建議雙方不要進行惡性競爭,而應進行務實合作:你們來自北京,我們來自歐盟,那麼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可以共同為基礎設施的發展做些什麼。中國說:「我想修這條鐵路。」歐盟說:「可以,但是不要碰這個機場,因為那是我們想要投資的。」這種方法將帶來兩筆投資而不是一筆。目前,這種協調還很缺乏,這是「一帶一路」今後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

也就是說,下一步,「一帶一路」倡議應與其他倡議進行協調,如美國、歐盟的倡議,以及日本、澳州等國的小型項目。這標誌著「一帶一路」將開啟競爭與合作交織的新篇章。各方都要瞭解其他倡議的意圖,爭取做到互補而不是競爭,最重要的是要讓相關國家的人民受益。

繼續完善「一帶一路」倡議的另一個方面,是中國應綜合考慮項目的社會和環境副作用,包括包容性、解決收入不平等和環保等方面。比如,當一個國家顯然無法可持續地償還債務時,中國就不應該在那裡提供任何項目的貸款。

波蘭應該在東西方之間發揮更大的協調作用。與其將今天的世界理解為由美國和中俄領導的兩大陣營之間的對立與分裂,我相信一種更微妙的觀點。我認為世界由兩個相互關聯的部分組成——歐洲-大西洋地區和歐亞地區,而歐盟同時屬於這兩個部分。波蘭作為歐盟和北約成員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複雜的安全關切,是歐洲-大西洋共同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同時,波蘭也與歐亞大陸有著密切聯繫。

因此,波蘭應避免在中美角力中選邊站或參與貿易戰。相反,波蘭應該在外交和政治上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在東西方關係中培養溫和務實的態度。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BRIdging a divide”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桑治平 劉夏

編輯: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