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運河灣公園:河畔廢舊工廠變身宿遷文旅新地標

來源:荔枝新聞

宿遷因河而興,是全國唯一擁有隋唐通濟渠、元代黃河故道、清代中運河三個不同歷史時期運河主航道的城市。

位於中運河之畔的運河灣公園,北起宿遷閘、南至馬陵路,全長約3.5公里,見證著運河之水由西向東,轉折90度急轉向南的壯麗景象,被譽為「千里運河第一灣」。漫步宿遷運河灣公園,可以感受運河的千年脈動。

運河灣公園的前世今生

河面寬闊,船隻秩序井然,兩岸樹木蔥鬱,市民愜意遊覽,是「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網絡主題採訪團對於這裏的初步印象。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在實施項目建設前,該地塊為蘇玻、熱電廠、水泥廠等被遺棄的廢舊工業廠房和老舊職工宿舍,是城市管理的死角。

作為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中心城市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為民辦實事項目,運河灣公園於2020年10月1日正式開園,體現沿岸地區的人文特色和歷史風貌。宿遷市博物館館長高小亮長期從事宿遷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他告訴記者,在運河灣公園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在保護大運河生態功能的基礎上,挖掘並傳承大運河文化。

因地製宜講好運河故事

運河灣公園建設之初,明確了打造運河沿線風光帶、保護運河生態功能、挖掘和展現宿遷中運河文化的建設目標。在建設過程中,因地製宜地挖掘和利用原有的生態、歷史、文化等資源,用較少的投資提升沿線的生態系統和環境質量,充分體現運河與城市變遷的關係,展現運河沿線的生態文化特色和歷史風貌。

公園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運河現狀,最大限度保護運河環境,因地製宜挖掘和利用原有的生態、歷史、文化等資源,推進運河生態功能系統恢復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體現運河變遷與城市發展的關係,展現運河沿線的文化特色和歷史風貌。公園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充分利用鄉土樹種,合理搭配各類開花、色葉和常綠樹種,保證了公園景觀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打造生態文旅新地標

煥然一新的環境,賦予了河邊綠植的蓬勃生機,也拉近了人們與自然的關係。目前,運河灣公園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勝地。「對人們的生活和區域經濟都有了很大的促進。」高小亮說。

這裏不僅有廣大市民休閑健身的樂園,便民鍛鍊的沿河綠道,體育運動中心內,建有彩色跑道、兒童沙池、成人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門球場、棋牌天地等運動場所。不管是兒童、老人還是青壯年,來到這裏都能找到適宜自己的運動項目。

如今,運河灣公園已經成為文化氣息濃鬱的生態花園。運河之畔,又添一顆綠色生態明珠,一處生態文化旅遊新地標。

荔枝新聞記者/常瓅 (素材來源:宿遷市委網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