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文明旅遊與生態保護的傳承之旅

    6月21日,「以青春之名 行文明之旅」——2024年全國大學生文明旅遊暑期實踐活動啟動儀式上,北京大學山鷹社2015年貢嘎山科考隊隊長賈晗琳結合自身參與文明旅遊宣傳實踐的經歷,進行分享。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劍/攝

    我是2015年北大山鷹社貢嘎山科考隊的隊長。2015年7月,我帶領科考隊14人的隊伍,前往四川貢嘎山區域。首先,我們深入西坡、尚未通車的山穀,對藏族村落、也是貢嘎山經典徒步路線中的驛站——子梅村開展田野研究。之後,我們對東坡海螺溝景區進行考察調研。「文明旅遊」活動,是貫穿我們整個科考之旅的主線之一。

    在西坡子梅村,我們通過定性訪談、參與式觀察等人類學研究方法,瞭解了藏族同胞的環保理念與徒步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在東坡,我們在海螺溝景區開展了「文明旅遊」宣傳活動,與前來參觀的遊客,尤其是小朋友們分享了海螺溝動植物知識,並通過問卷調研、參與撿垃圾等方式,幫助景區完善「垃圾銀行」活動設計。

    雖然9年過去了,但當時很多畫面都歷歷在目。2015年的我是一名研一學生,現在成長為一個完全的社會人,對於「文明旅遊」我也有了不一樣的思考。如果再參加一次「文明旅遊」宣傳活動,我想「我們不會再做3件事」,而要「繼續做大做強另外3件事」。

    不做哪3件事呢?

    首先,不只是把「文明旅遊」當作一句口號。我們前往子梅村時,路遇塌方,大巴車滯留,我們當時邀請乘客一起喊出「文明旅遊」的口號,並錄製影片。如果再來一次,我們會選擇與乘客一起討論「旅遊時不文明行為有哪些」「為什麼會發生」以及「怎樣避免」。不同年齡、文化水平、出遊目的的人會給出不同答案,借由這些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當地在「文明旅遊」上遇到的難題。

    第二件不會做的事是,「自己默默撿垃圾」。在海螺溝景區,我們全隊從灌木叢、水溝等隱蔽位置撿了數十袋垃圾,當時有很多遊客投來疑惑的目光。如果再來一次,我們會邀請感興趣的遊客和我們一起撿垃圾,或者在大巴車上分發垃圾袋,更直接地倡導不隨手亂丟垃圾,尤其是在垃圾桶滿了的情況下,不把垃圾丟在附近地面上,等等。

    第三件不會做的事是,「活動結束,理念倡導也就不做了」。坦誠地說,暑期實踐之後,在日常出遊看到不文明行為時,我並不會上前勸說,好像我總是需要一個「身份」。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個「責」既包括做好自己,也包括公共場合接受監督與監督他人。只要保障人身安全,我們隨時都可以賦予自己「誌願者」身份,來倡導文明旅遊的理念。

    「繼續做大做強另外3件事」又是什麼呢?

    第一件,是「通過孩子影響家庭」。原因有兩個:一是,父母帶孩子出遊都希望孩子開闊眼界,所以帶有知識科普等教育意涵的遊戲可以很快吸引家長的目光;第二點,也是更重要的,孩子是家庭里的「意見領袖」,通過幫助孩子建立文明旅遊觀念,能進一步影響家庭、影響更多人。

    第二件事,是「通過影響組織機構,影響更多人」。我們在海螺溝景區通過參與「垃圾銀行」活動,發現活動設計存在可優化的空間,我們給景區管理處提的建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實。這個事情帶給我們非常大的成就感。相比於我們團隊對遊客的有限時間的宣導,景區管理局等機構可以借助自己的組織資源,更高效地擴大影響。同樣地,影響旅行社、影響導遊,都是很好的選擇。

    第三件事呢,就是積極參與官方組織的文化旅遊活動。「文明旅遊」4個字,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容易,特別需要大家一起齊心協力。在我看來,組織全國大學生文明旅遊活動的本質,也就是建立一個交流平台,讓靈感在這裏碰撞,讓精神在這裏傳揚。

    9年前,我作為貢嘎山科考隊隊長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採訪時,引用了野生動物研究學者、博物學家佐治·夏勒博士的一句話,今天我想再次與各位分享這句話:「是的,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心是激發我們踏上旅程的原因,那在旅程中保護這些風景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可以在旅途中享受風景、愛護風景,真正做到文明出行。

賈晗琳 數據分析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25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