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眾人眼中的「網紅校長」「7-11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著名凝聚態物理學家薛其坤,又多了一個新身份。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薛其坤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此前,他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菲列茲·倫敦獎、未來科學大獎、J.巴克利獎。35歲當教授,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如今,61歲的薛其坤成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

薛其坤在實驗室。清華大學供圖薛其坤在實驗室。清華大學供圖

相較於天賦,科研更多是日複一日的堅持

「我走上物理科研之路起初是因為高考時物理考得比較好,差一分滿分,成績好就會有一種榮譽感,覺得自己比較擅長,就慢慢走上了這條道路。」薛其坤曾在接受採訪時講其自己的求學經歷。

走上科研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談到年輕時的經歷,薛其坤說:「我可能有一點天賦,但好像也不算有天賦。」青少年時代的薛其坤成績突出,高考時物理滿分100分,他考了99分,如願考入山東大學光學系激光專業。但是兩次考研卻接連失利。

薛其坤曾多次在公開演講中分享這段坎坷經歷:1984年,他大學畢業參加研究生考試,結果高等數學考了39分;他轉而就業,進入曲阜師範大學教書,此後他利用兩年時間複習,於1986年再次參加考研,結果普通物理考了39分,再次失利;直到1987年,這位「有誌於成為科學家」的青年才終於「上岸」,考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研究生。

對於物理的學習,薛其坤曾說過,有同學覺得物理比較難,但實際上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方法,物理和其他學科是一樣的,最主要是把基礎知識課程學紮實,把所有的概念融會貫通、所有知識點掌握牢固。

「我既然選擇了做基礎科學的研究,暫時的挫折就算不上困難。相較於天賦,科研道路上更多的是日複一日的投入、努力和堅持,再高深的學問,也是在找到方向之後,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從基礎向高深推進的。」薛其坤說道。

強烈的學術誌趣是追求卓越的最大原動力

碩士畢業後,薛其坤選擇繼續讀博。公開資料顯示,1992年,他在導師陸華教授的引薦下,前往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學習和進行科研工作。

而在日本期間,聯合培養導師櫻井利夫教授的實驗室被稱為「7-11實驗室」,明確提出,每週6天,早上7點需到達實驗室,當晚11點之前不允許離開。「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儘管「語言不通、技術不熟、睡眠不足」,在崩潰邊緣數次徘徊,他都還是把自己從放棄留學回國的念頭前揪了回來。

清華大學在推文中寫道:「挺過了最初的適應期,他開始每天第一個到實驗室,最後一個離開,是全實驗室掃瞄隧道顯微鏡實驗製備針尖方面水平最高的學生。」

曾幾乎處於崩潰邊緣的薛其坤,在漫長過程中如何扛住了科研的艱辛?對此,薛其坤曾回答稱:「強烈的學術誌趣是追求卓越的最大原動力。」在南方科技大學2023年開學典禮的講話中,薛其坤也鼓勵同學們向著極致的熱愛前行,在知識殿堂里求「真」,於科技高峰處求「是」。

2008年,薛其坤抓住拓撲絕緣體這個研究方向,帶領他的團隊協力攻關,很快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後續的一兩年,研究一度陷入了瓶頸。薛其坤坦言:「基礎研究的成果往往和投入的時間是成比例的,我們團隊也早就做好了坐‘冷後備’的心理準備。」

2012年底,由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成為凝聚態物理領域的重大進展,成果於2013年3月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上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象,也是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2023年10月,美國物理學會宣佈,薛其坤獲得2024年度的J.巴克利獎。該獎項憑藉嚴格的評選標準和高度科學性,被認為是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最高獎,這是該獎自1953年授獎以來,首次頒發給中國籍物理學家。

獲得該獎項後,薛其坤在接受採訪時說道,不管是做一個課題,還是任何一個職業,人都要有信念,報效祖國的信念,或者是對人生目標的追求,這個信念剛開始可能是處於萌芽狀態,但會隨著人生經歷逐漸變成一生中的精神支柱。有了信念,不管碰到多大困難、遇到多大挫折,都會克服、經受住考驗。人如果沒有信念,碰到一點困難就會放棄,取得一點成績就會膨脹,不要說「冷後備」,即便「熱後備」也不一定坐得穩當。

「中國科學家機遇無限,大有可為」

科技創新亟須破解「卡脖子」難題,其中高校應怎樣發揮作用?

對此,薛其坤回答稱,高校中有寶貴的人才資源,要發揮這些人才的價值,集中做好有組織的科研。往往解決「卡脖子」問題需要團隊作戰,學校可以把不同院繫在不同方向具備優勢的老師、學生組合在一起,集中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薛其坤介紹,其團隊有兩大研究方向。第一個方向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以及拓撲絕緣體相關的領域,提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觀測溫度,本身在科學上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同時可以大大提高它的產業化應用和普及。第二個方向就是對高溫超導機理進行攻關。「1986年發現高溫超導以來,已經將近40年了,但是我們對高溫超導的機理還不清楚。這也是凝聚態物理的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們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他指出,科學精神的內涵很豐富。做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品質之一是實事求是,尊重實驗、尊重數據、尊重制度,一定不能作假、減價扣。第二就是做好長期努力奮鬥準備,科學研究需要探索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所以每一步都要紮紮實實走好。這兩點對於所有科技工作者都特別重要。

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薛其坤感到無比光榮。「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我深受鼓舞,感到無上的光榮。這份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也屬於我們清華的團隊,屬於所有愛國奉獻、努力拚搏的廣大科技工作者。」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薛其坤說,在人類尚未開拓的科學疆域中,中國科學家機遇無限,大有可為。他會把這次表彰作為新的起點,繼續努力,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科學事業中,奮鬥終生,為祖國爭光。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