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丨揚州三灣古運河畔,博物館探尋大運河前世今生

來源:津雲

在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10週年之際,「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於6月22日在江蘇揚州啟動。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工程,其中,790公里的大運河江蘇段縱貫江蘇南北8個地級市,是大運河河道最長、文化遺存最豐富、保存狀況最好和航運利用率最高的區段,至今千里賴通波。

本次江蘇段活動將走訪揚州、淮安、宿遷、徐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 8 個城市,在沿著大運河尋脈古今的過程中,挖掘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更好地講好運河故事、賡續大運河文脈、傳承大運河深厚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

隋煬帝陵遺址公園

探秘隋王朝的興衰榮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修築了大運河的隋煬帝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帝王?曾經完成大一統的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江蘇段採訪團走進隋煬帝陵遺址公園,通過一件件沉睡了千年的歷史文物,探秘隋王朝的興衰榮辱。

隋煬帝陵遺址公園內,一方淺淺的池子映入眼簾,名叫鏡鑒池。「鏡鑒」,取以銅為鑒、以史為鑒、以人為鑒之意。池長49米、寬14米,分別對應隋煬帝的壽數與在位時長,「水面下是水波狀的石板池底,象徵著大運河的水波,因為隋煬帝在位的時候開通了大運河。」

在位於公園西北側的隋煬帝陵博物館里,同樣運河元素滿滿。在第一展廳「千秋大業——隋代歷史展」的入口處,一條「運河」傾瀉而下,蜿蜒流淌,勾連起整個展覽。

同時,博物館一層還原了一組隋煬帝的水殿龍舟,觀眾站在龍舟上,可以沉浸式體驗從東都洛陽沿著運河下揚州,欣賞沿途城市景觀,感受隋煬帝三下揚州的樂趣。

落地的皇冠

2013年,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隋煬帝與蕭後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揚州博物館館長束家平正是當時隋煬帝墓考古發掘領隊。

帝陵遺址遠遠看去像一個「落地的皇冠」,「我們叫它保護大棚,外觀總體呈上小下大的‘覆鬥’形,這種形製是隋唐時期大型陵墓所常見的封土形狀。」 束家平介紹。

隋煬帝和蕭後的陵墓裡,出土了哪些文物?隋煬帝陵博物館的「帝陵探秘——隋煬帝陵考古成果展」里,展出隋煬帝墓出土文物170餘件套。

「我們判斷墓葬主人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墓誌,這方墓誌的出土確定了墓主身份。」束家平回憶,這塊墓誌出土於主墓室正南側與甬道交會處,方形,邊長63釐米、厚14釐米。墓誌內容大部分漫漶不清,可辨識56字,關鍵的人物、時間、地點等信息均清晰可見。殘存的銘文顯示「隋故煬帝墓誌」「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於流珠堂」,隋煬帝初葬流珠堂等內容與正史記載相吻合。

束家平表示,特別值得一說的還有正在展出的十三環蹀躞金玉帶。金玉帶由帶扣、扣柄、帶銙及鉈尾組成,其中圓形偏心孔扣環13件。這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次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金玉帶,也是迄今發現等級最高、占士禦用的帶具。

同時具有最高等級的,還有蕭後墓出土的蕭后冠。因為原件侵蝕嚴重,所以目前館內展示的是仿製件。蕭后冠由帽壁、金花、簪、釵、翅翼等組成,花樹13棵,兩側博鬢,飾件鎏金,鑲嵌珠玉。束家平告訴記者,按照隋唐的規製,皇后的冠是12棵花樹,公主的冠是9棵花樹,但是蕭后冠是 13 棵花樹。蕭后冠為什麼會超過皇后的等級呢?束家平表示,這是為了顯示出蕭後是前朝的皇后,與當朝皇后區別開來,這就是古人的智慧。

隋煬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占士?隋煬帝陵博物館的「千秋大業——隋代歷史展」中,分統一南北、開皇盛世、雄主功業和緣定揚州四個單元,展示了自南北朝亂世以來,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在隋代政權建立、制度創新、經濟穩固、文化繁榮、城市建設、開通運河等方面的建樹,講述了隋煬帝政治、軍事以及文藝等方面的歷史貢獻和影響。

「隋煬帝繼位之後,把他父親開創的一些制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他是有文韜武略的才能的。」束家平表示,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開鑿溝通大運河,「他繼位之後,以洛陽為中心開通了永濟渠、通濟渠、江南運河,可以說把中原大地和北方、江南連接起來了,把五大水系連接起來,這條大運河是經濟命脈,也是一個文化交流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把中國這麼一個廣大的區域整體地連接了起來,到現在還發揮著重要作用。」

博物館中,還有一組雕像還原了隋煬帝西巡時萬國盛會的盛況。「他曾在張掖舉辦萬國盛會,當時西域27國的使臣來到張掖,拜會隋煬帝,這應該說是隋煬帝人生當中最高光的時刻,也是隋朝最為強盛的時刻。」束家平說。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出圈的「秘密」

近8萬平方米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猶如一艘巨船泊岸,與古運河相映成趣。開館不到三年,躋身全國熱門百強博物館前十名,榮獲2023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稱號。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 網絡主題宣傳江蘇段採訪團走進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探尋博物館出圈的「秘密」。

十年前,揚州牽頭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伴隨著古運河新生,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定址三灣,這裏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也是大運河文化帶上的關鍵節點。

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彷彿一個巨大的「綠肺」,調節局部氣候,滋養萬千生物。在公園里,巨輪造型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及高聳入雲的大運塔,唐風撲面,蔚為壯觀。

運河三灣,顧名思義,就是運河在這裏折了三個灣。

揚州地勢北高南低,上遊來水流經這裏時,水勢直瀉難蓄,漕船、鹽船常常在此擱淺。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揚州知府郭光複率民工改造河道,舍直改彎,把原來200多米長的河道,改成長達1.7公里的彎道,用增加河道長度和曲折度的方式來抬高水位和減緩水的流速,從而解決了當時作為交通命脈上最關鍵的難題,這段河道因此有「三灣抵一壩」的說法。

文化興,古運河才能真正重生。2021年6月16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標誌性項目——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建成開放,成為揚州城市文化大「IP」。作為國內首個全面展示大運河文化的專題博物館,該館用「活態」展覽,展現大運河前世今生。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何以如此出圈?「講解員介紹,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結合新興技術手段、主打沉浸式體驗。

新唐風建築的展館,數字化技術帶來的互動體驗感,不僅全方位展示了大運河的千年底蘊,也「長」在了市民遊客的審美點上。館內設置的非遺展位、組織策劃的系列展覽,發揮了博物館教育的文化特性,也成為遊客「觸摸」運河文化的窗口。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現有藏品1萬多件套,展品中有近年來全國特別是江蘇地區的重要考古新發現,有大運河流域兄弟博物館提供的數字資源的複製,也有徵集來的運河沿線與人民生活聯繫密切的展品,從不同側面反映大運河這一巨型的線性文化遺產。

津雲新聞記者 勞韻霏 發自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