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區醫藥健康產業明確今年「小目標」——收入突破千億元

近日,新京報記者跟隨北京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組織的「北京投資促進宣傳媒體行」系列活動來到昌平區,實地探訪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未來科學城能源穀。

據悉,醫藥健康、先進能源、先進製造已經成為昌平區三大主導產業。昌平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劉一紅介紹,醫藥健康產業作為昌平成長性最好的產業,今年產業收入將突破千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億產業集群。

生命健康產業邁入千億產業集群

昌平區是北京重點發展的平原新城。區內未來科學城作為北京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樞紐型主平台,規劃面積170.6平方公里,形成了生命穀、能源穀、沙河高教園「兩穀一園」的創新格局。

昌平區未來科學城展廳里的沙盤模型。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昌平區未來科學城展廳里的沙盤模型。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諾誠健華就是一家在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成長起來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醫藥高科技公司,已經打造了豐富的產品線,覆蓋血液瘤、實體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諾誠健華企業傳播執行總監陸春華介紹,公司在昌平區落戶已經8年多,目前已有兩款商業化產品,13款創新藥處在臨床階段,正在中國和全球進行30多項臨床試驗。「創新是生物醫藥發展的立足之本,我們看重的就是政策的落地性和持續性。」陸春華說,從創業初期到現在,昌平區在政策、人才、資金等環節都給予了該企業很大的支持。北京市正在大力支持創新藥的發展,他們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也非常樂觀,「預計未來3-5年時間,有5-6款創新藥產品有望獲批上市。」

2019年,劉毓文女士在京創辦新生巢創新中心,推動源頭創新實現從0到1的孵化轉化。該中心被評為北京市(引領類)生物醫藥標杆孵化器、北京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到目前已累計孵化生物醫藥企業近80家。在這裏,入孵企業不僅能享受到專業技術平台及孵化賦能服務,也可享受到落戶園區帶來的便捷服務。2023年落戶園區的「昌生驛站」,為企業辦事大大節省了時間,為入駐的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100多種業務辦理諮詢服務,實現「企業辦事不出園區」。

新生巢創新中心,目前已累計孵化生物醫藥企業近80家。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新生巢創新中心,目前已累計孵化生物醫藥企業近80家。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劉一紅表示,醫藥健康、先進能源、先進製造是昌平區三大主導產業。其中,醫藥健康產業是昌平成長性最好的產業,昌平區以生命科學園為核心,以京新、京藏高速為主軸,佈局建設生命科學創新走廊,聚焦CGT、抗體、AI+研發等前沿技術以及醫療器械、美麗健康、生物製造等賽道,形成了基礎研究、中試研發、生產流通、終端醫療的完整產業鏈。「我們製定實施了《昌平區醫藥健康產業倍增行動計劃》,2023年,產業收入達到910億元,今年將突破千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億產業集群,是北京乃至全國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的創新引擎。」劉一紅說,今年,昌平區在全市率先將最具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合成生物製造作為重點發力賽道,掛牌中關村合成生物製造產業集聚區,初步形成了「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打造北京先進能源產業高地

先進能源產業是昌平區第一大產業。劉一紅介紹,昌平區以未來科學城東岸能源穀為核心,沿七北路至京藏高速構建「能源穀創新走廊」,聚焦能源互聯網、儲能、碳捕集、氫能等7個細分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培育,打造北京先進能源產業高地,出台了先進能源產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2023年產業收入超過2300億元。

位於昌平區東區的未來科學城能源穀,重點佈局先進能源產業,主動踐行國家「雙碳」戰略,聚焦三大賽道:發展提升能源互聯網高成長關鍵賽道,鞏固壯大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風電光伏增長型成熟賽道,以及儲備佈局氫能、儲能、碳固存培育型前沿賽道。

北京西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核心創始團隊來自清華大學。公司聚焦「雙碳」目標下能源數字化轉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先進數字技術為基礎,在新型電力系統轉型過程中,圍繞能源數字化和儲能領域為客戶提供軟、硬件產品及一站式解決方案。

入駐昌平的能源企業西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展示有關運行情況和數據。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入駐昌平的能源企業西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展示有關運行情況和數據。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我們的數字化技術,在每一個應用場景裡邊都有明確的目標。比如在儲能方面,最大的目標就是提升儲能電站的安全性。」該公司副總經理胡東辰表示,西清能源入駐能源穀以來,區里相關部門為企業提供了很多幫助,解決企業的實際困難,比如為員工申請共有產權房、子女入學轉學等事項提供支持幫助。未來科學城集團相關部門與西清能源開展了廣泛的業務發展需求對接和交流,提供了多個應用場景,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保姆式」服務和「全天候」支持。昌平區政府也在持續出台各類產業支持政策,從創新扶持、金融支持、場景開放等多個維度為創新企業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據悉,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昌平區聚焦企業需求,構建了「1+1+N」政策體系,出台40餘個政策性文件,不斷豐富「免申即享」「達標即享」大禮包,特別是聚焦政策兌現,推動惠企政策和資金一鍵直達、「觸髮式」享受,把過去「企業找政策」轉變為「政策找企業」。

同時,提升政務服務。打造「一件事」服務場景,推動政務服務事項100%實現「一網通辦」「一窗受理」;建立一體化綜合監管機制,出台涉企行政檢查「白名單」制度,全面推行非現場監管改革,讓監管「無事不擾、無處不在」。

此外,製定實施產業用地供應三年行動計劃,梯次佈局「雙創」空間、中試基地、標準廠房等載體,為企業量身打造「拎包入住」空間。昌平區出台科創金融政策,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性投資基金管理體系,科技產業母基金群規模已達到360億元,去年母基金群投資區內科技項目131個,為企業成長注入金融「活水」。

新京報記者 陳琳

北京 陳靜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