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賣,根本不夠賣」——小縣城里的新型農業,「熱辣滾燙」

 名揚四海的「金杞」大蒜,一口爆汁、秒回童年味道的沙瓤西紅柿,可生吃的水果甜玉米,和小臂一樣長的大青椒,皮也脆甜的彩虹西瓜……在這個中原小縣城,如火如荼的新型農業正像40度的天氣,熱辣滾燙!

人民網「行進中國」河南調研團近日走訪開封市杞縣。在中國最大的大蒜國際交易市場,正值交易旺季,火熱的「蒜仗」映入眼簾。「今年大蒜產量高,這樣的場面得持續三個月,現在每天的交易量約1萬噸,最高時能突破2萬噸。」市場部任經理帶著記者穿梭在如織的車流中,不住提醒記者:「小心,車太多,我怕你們過不來。」

「世界大蒜看中國,優質大蒜看杞縣」,國人餐桌上每四頭大蒜,就有一頭來自杞縣。開封杞縣自2000多年前開始培育大蒜,優質的氣候、土壤和種植環境,使得杞縣大蒜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大蒜素等,集100多種藥用和保健成分於一身。

2019年,杞縣大蒜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20年入選中歐地理標誌第二批保護名單,憑藉超高品質馳名中國,享譽海外。2023年,杞縣大蒜出口額達8.4億元人民幣,大蒜商品遠銷南韓、美國、中東、歐盟、東南亞、南美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名副其實的「金蒜」。如今的杞縣大蒜國際交易市場不僅為本產地提供服務,更是成為集全國大蒜收購、冷庫倉儲、初加工、物流運輸、代辦經理人服務等於一身的一體化綜合交易集散地。

完善的服務體系吸引各地蒜商紛至遝來,重慶蒜商張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這裏的大蒜品質最好,市場服務也好,客戶從來不用操心。」這趟來,張先生就訂購了幾千噸大蒜,部分銷往國內各省,部分出口國外。

滿載大蒜的卡車。人民網 霍亞平攝滿載大蒜的卡車。人民網 霍亞平攝

任經理告訴記者,市場多個環節需要大量勞動力,如根據出口國不同需求,按其標準分揀、初加工、包裝等,從而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據悉,全縣圍繞大蒜全產業鏈可實現常年充分就業,僅電商領域帶動全縣從事快遞、客服等工作崗位的人員數量超過2萬,月收入平均可達3000元以上。

「這是蒜酥,大量出口,在國外非常受歡迎,咱們南方炒菜也喜歡用來當調料,還有洋蔥蒜酥。這是蒜片,高檔西餐廳用得多。蒜粉,可直接入藥……」市場管理部的楚經理給記者一一介紹眼前各類蒜製品。「河南糧投(河南糧食投資集團公司)和我們公司合作,打造200多畝深加工產業園,目前正在建設當中。」

之所以要大力發展深加工產業,最主要的原因是提高大蒜的產品附加值。三噸半的大蒜能加工一噸蒜片,放在真空包裝里,可儲存5至10年,且蒜片價格長期穩定,供銷兩旺。楚經理拿起手邊的一瓶蒜片說:「把深加工做大做強,也是應對因價格波動而‘蒜賤傷農’的有效手段。」

現如今,杞縣大蒜國際交易市場每年交易額約30億元人民幣,杞縣圍繞大蒜形成的科研、種植、交易、冷鏈倉儲、物流、深加工、電商銷售等產業鏈已超百億元。種蒜致富早已不是夢。

開封市杞縣沙沃鄉王大夫莊辣椒試驗大棚。人民網 霍亞平攝開封市杞縣沙沃鄉王大夫莊辣椒試驗大棚。人民網 霍亞平攝

離開大蒜市場,調研團一行來到杞縣沙沃鄉王大夫莊村,返鄉5年的支部書記王超生帶著記者參觀了村里的新型農作物試驗大棚。「進來後是不是感覺不那麼熱了?因為大棚蓋了‘棉被’,常年恒溫。」記者隨王書記進到辣椒試驗棚內,室外40度的高溫和棚里陰涼的體感立馬形成反差,棚內小臂長的辣椒長勢喜人。

王書記娓娓道來:「這款辣椒,是我們村幹部們去河南農業大學(「農大」)通過學習、挑選引入的新品種,抗病、高產、口感還好。你看這辣椒苗上密密的白花,一個花就是一個果,成熟的辣椒苗一般能長到2米多,品質相當好。」他手捧辣椒,喜上眉梢。「農大專家幾次到村里回訪,看到相較科研階段,大棚里超乎意料的種植效果,連連稱讚:‘真沒想到你們能把這個品種培育得這麼好!’」王書記興奮地告訴記者。

通過王書記的現場講授,記者瞭解到,辣椒最怕伏天,在河南正常情況下8月種苗,10月第一次結果,一直持續到過年。如果今年利用「棉被」控溫的試驗成功,就能夠實現「一次種植,月月結果,全年收益」。王書記說:「這樣算下來,改良技術前因天熱無法種植的2個月可以給農戶帶來每畝5000元的收益,加上技術創新每畝節約的3000元成本,裡外里可增收8000元。」

辣椒長勢喜人。人民網 霍亞平攝辣椒長勢喜人。人民網 霍亞平攝

這一片試驗大棚,王超生自己承包了5個,「今年通過我這一棚控溫實驗,成功後明年就可以大批推廣。現在看來,效果是非常好!你和老百姓說再多,不如把自己身家壓進去,成功了,掙錢了,老百姓自然願意相信你,願意跟著你幹。從技術到管理,直接複製,省去中間的嘗試步驟,跟著我們學就行!」

自動化噴灌。人民網 霍亞平攝自動化噴灌。人民網 霍亞平攝

王書記稱:「就以我們目前的產量,一個大棚一年產2萬斤辣椒,單價保守估計1斤8毛,一年一個辣椒棚就獲毛利一萬六千元。除去化肥、灌溉等成本不超過5000元,一個大棚的年淨收入超過1萬元。」在試驗棚區,記者看到老鄉操作噴灌設備澆水,全程可實現全自動化,且整套設備成本總價也很低。記者瞭解到,借助於自動化技術手段,像這樣的大棚,一人一年可管理10個。

纍纍西紅柿果實。人民網 霍亞平攝纍纍西紅柿果實。人民網 霍亞平攝

在西紅柿大棚,熱情的老鄉現場摘下紅彤彤皮上透著點點沙瓤的果實,洗淨遞到記者手裡,「嚐嚐!這是你們小時候的味道。」酸酸甜甜,味道醇正,一口爆汁……「我們的西紅柿,出不了這方圓20公里就賣光了。」

好品質造就好口碑,訂單紛至遝來伴隨的也有煩惱。「曾經有每天供貨2000斤的訂單,我們都不敢簽,只怕供應不上。每天清早,開封市區的居民和超市進貨商,在村口就能把當天摘下的果實全部買空。還有主播聽說了我們的西紅柿,主動聯繫來大棚里直播帶貨,銷量非常可觀。」

王書記向記者透露,下一步會爭取更多資金和項目,從育苗、種植、銷售到冷庫儲存,一體化擴大規模。沙沃鄉已初步規劃為以新型農產品為主體、集特色農業旅遊為一體的多元化發展鄉鎮模型。「等你們下次再來,就能看到我們不一樣的沙沃鄉了。」

實踐出真知,眼前的王書記儼然是一位行走田間地頭的農業技術能手,但誰能想到,5年前的他還是遠在浙江紹興做裝修生意的小工頭。「當村幹部的目的,就是要想方設法找出路,給老百姓增加收入。我們村曾經是全鄉評比倒數第一的落後村,經濟差、衛生差、面貌差,老百姓常常上訪,而今年年綜合評比穩居全鄉前三名。村里還用這些年農產品帶來的收益鋪了路,修了下水管道,村委會也裝上了打印機,全年免費為老百姓服務……我老婆看到這些年村里的變化,跟我說,你就放心大膽地幹吧,我支持你!」

談及未來,王書記信心滿滿!如果說還有什麼期待,那就是希望更多在外務工的青年,能夠像他一樣,返鄉務農,共同致富!(萬世成、郭健、張悅、艾雯、霍亞平、侯琳琳、穀羽桐、袁蒙、孫鴻宇、舒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