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人看病「月入過萬」?護士裸辭後兼職幹了5個月,掙了……

楊甜曾經是一名護士,2023年年底,她從成都某三甲醫院辭職,開始了陪診師的工作。作為一個新興職業,陪診師因其親民的從業門檻、自由的工作時間而廣受關注,某些陪診師經驗分享帖甚至打出了「月入過萬」的標籤。

陪診師到底做什麼?它給楊甜帶來了哪些改變?6月25日,封面新聞採訪了這名00後女孩。

護士從業四年後「裸辭」 

陪診師成了她的兼職首選

2024年年初,楊甜在某大型網絡生活平台發佈了陪診信息,一個星期後,她接到人生的第一個陪診業務:一名二十多歲的年青人需要陪同做無痛胃腸鏡。隨後,楊甜在平台上與患者溝通,獲取就診信息,互相確認細節。四天后,楊甜在規定時間內到達醫院門口。「他不是成都本地人,不想讓家裡擔心,所以選擇了陪診服務,整個過程還是比較順利。」

楊甜護士照楊甜護士照

生活中的楊甜是一個相對內向的人,對於首次接單,她事先預想了很多可能:對方不好相處怎麼辦?遇到不好解決的就診問題怎麼辦?病人有突髮狀況怎麼辦?

還好這些「怎麼辦」最終並沒有發生,因為有過四年的護理經驗,胃腸鏡的術前流程楊甜辦理得很快。等病人術後麻藥過去,楊甜確認他能夠自行乘車便將其送到地鐵口,並在線上發送注意事項,叮囑病人注意休息,陪診隨即結束。耗時2小時,收入80元。

一個不錯的開局,加之楊甜之前的從醫經驗,她在平台上的接單開始變得順利。楊甜的陪診單價是40元每小時,和平台上60元均價比起來很有優勢,「我當時看的是廣東的一篇經驗分享帖,他們的價格就是每小時五六十元,我想著自己是新人,可以便宜一點。」但由於接單不多,她兼職五個多月,共盈利兩千多元,這和某些宣傳陪診師月入過萬的「經驗帖」相去甚遠,但畢竟是個多勞多得的職業,楊甜對此看得很開,「因為我把陪診當成一個兼職來做,所以並沒有讓自己排單排得很滿,收入不算很高也很正常。」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是楊甜陪診期間去得最多得地方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是楊甜陪診期間去得最多得地方

兼職想法是楊甜從去年從醫院離職後冒出的,當時的她因為工作強度和收入的原因,從醫院裸辭,開始了自己的休整。一個月後,她在國內某知名網絡生活平台發現了介紹陪診師的帖子,「我本來就是護士,對醫院的流程很熟悉,而且在外科工作,接觸的病患比較多,我當時就想,或許我也能試試?」

因為國家尚未對此行業設定相關證書,所以就目前而言,只要熟悉醫院就醫流程,手腳麻利、耐性細心、善於溝通,就能依靠自主發帖成為一名陪診師。楊甜在和其他陪診師交流的時候,發現了護士證優勢:「曾經有陪診師因為不太熟悉某個科室,所以被患者質疑不專業,所以對我來說,儘量在事前告知患者我的護理經驗,也會獲得一些信任,這樣在工作的時候更順利一些。」

在平台帳號上,楊甜將自己的護士證和曾經的工作照置頂,而帳號上其餘的內容都和陪診有關。「一般來說,我接的單都是年青人居多,大多數是做胃腸鏡一類的手術,兩三個小時就能結束。但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做人流手術的姐姐,從上午9點到下午2點,我都在陪著她,術後她特別虛弱。」

大膽開口與人交流

勇敢選擇另一種生活

楊甜不是成都人,她在市區北二環合租了房子,月租1000元,靠著之前的存款,她安穩度過了擇業空窗期。對於辭職一事,楊甜的父母儘管不太支持,但木已成舟。「我沒有給父母過多解釋什麼是陪診師,但他們知道我也在做和醫院相關的工作,而且某天我掙了一兩百塊,他們覺得我還是能養活自己,便沒那麼擔心。」隨後她又補充道,「我只是想好好休息一下,所以沒有對兼職投入過多的精力,但是當陪診師確實讓我改變了很多。」

在楊甜看來,雖然護士和陪診師這兩個工作都和醫院相關,但卻有實質性的區別。「護士的工作流程都是程序化的,我們在外科,收病人沒有間斷過,但主要還是按照標準做好救治工作。陪診師完全不一樣,它需要你和患者溝通,對我的交流能力來說很有益處。」陪診師和患者的交流分兩種,首先是就診前的常規瞭解,如就診時間、地點、科室,其次就是陪診過程中兩人的交談,尤其是在等待治療期間,此時的內容更多是病情下的生活故事,生出很多煙火氣。「有個小姐姐比我年齡稍微大一些,和我住在一個區,相隔只有幾百米,我們挺聊得來,陪她就診結束後我倆已經處成了朋友,還約著吃飯。」

楊甜生活照楊甜生活照

雖然大多數患者選擇就醫的地點都是位於市區幾家比較知名的醫院,但對於就診時間偏短的患者,楊甜接單的意願不是很強,「有一些治療是很基礎的,最多也就一個小時,但是我的通勤時間,或許還有在外就餐的成本一起加上,其實已經接近40塊了,所以兩個小時起的陪診單我接起來要划算一些。」

在楊甜接觸的陪診患者里,年齡最大的也就五十歲出頭,「是一對不識字的夫妻,兒女都在外地。叔叔做了手部手術,出院簽字的時候我把清單和表格上的內容逐字逐句讀給他聽。」但這種中老年的陪診單不算多,「大多數老年人,都更傾向於讓子女陪伴就診,有時候去醫院需要的不僅是疾病的治療,還有情感上的支持。其實看到這些長輩,難免會想到身在老家的父母。」

兼職半年後,收入不穩定,社保需要自己交,但楊甜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鬆。如今,楊甜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在培訓機構當諮詢老師。這也是一份需要與人交流的工作,因為有了當陪診師的溝通經驗,她入職很順利,雖然忙碌,但上下班時間比較固定,收入也比之前高了一些。「護理專業和護士工作給了我很多幫助和成長,但我需要的是另一種生活,陪診還是會繼續當成兼職來做,而且未來的事情也說不準,或許等幾年我就會回到老家陪伴父母。」(受訪者供圖)

封面新聞記者 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