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同藥不同價亂象,多地上線藥品比價系統

「過去買藥是順路看到有藥店,‘遇店即購’,也懶得一家家跑著去對比。現在醫保APP上線了藥品比價系統,每次買藥先要‘價比三家’。」家住陝西省西安市鳳城三路的嚴軍,今年3月進行了心臟支架手術,治療出院後,要長期服用替格瑞洛片等藥物。

剛開始,嚴軍在自家樓下藥店購買,替格瑞洛片每盒98元。後來,他在陝西醫保APP上發現了藥品比價窗口,輸入藥品名稱,顯示同規格藥品全省最低價32.3元,各藥店價格從48.5元到98.7元不等。按照價格、距離和評分綜合考慮後,嚴軍選定了一家藥店,雖要繞路800多米,但每盒只要69元,便宜了近30元。

同一藥品價格差異過大,患者不瞭解藥品定價,常常因信息不對稱而花冤枉錢,這一直是居民日常買藥用藥的一個痛點。近年來,隨著線上藥品市場的發展,不同渠道藥品價格差異進一步拉大。有的患者擔心買貴了,還有的患者擔心便宜藥不可靠。五花八門的定價讓藥品該是多少錢成了糊塗賬,也給「藥價注水」提供了操作空間。

今年初,國家醫保局開展「四同藥品」價格專項治理,推動同一通用名、廠牌、劑型、規格的藥品價格回歸合理區間,一批藥企主動下調掛網價格。5月底,國家醫保局發文部署開展「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創新藥品價格監測方式方法。在藥品價格監測中,引入網絡售藥平台藥品「外賣價」「小時達」「即時達」「限時達」等當日同城即時配送模式價格作為錨點,比對其他渠道藥品價格,以治理不合理高價。嚴軍便是受益於此的千萬名患者之一。

目前,全國已有多地上線藥品比價系統,西安是其中之一。居民登錄陝西醫保APP或微信小程序,點擊首頁的便民服務欄就能進入藥品比價窗口,輸入需要購買的藥品名稱後,便能查到藥品的生產廠家、規格、最低價,以及有哪些藥店在售。

此外,陝西醫保APP還提供在線診療、慢病續方、按需配送、處方線上統籌結算等就醫購藥服務,在保障醫保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的同時,實現「信息多跑路,群眾就醫購藥少跑腿」。

截至6月中旬,陝西醫保的藥品比價系統已覆蓋藥店3000餘家,採集藥品數據440餘萬條。陝西醫保局表示,藥品比價功能上線以來,在提高藥品價格透明度、降低參保人員負擔等方面成效顯著,預計將使參保人員的購藥成本下降10%~15%。對於慢性病和長期用藥的患者來說,節約的金額將會更為可觀。

各地密集上線各種醫保「比價神器」,藥品價格等信息更加公開、透明,這不僅有利於患者買藥用藥,同時也將帶動藥品市場實現良性健康發展。

有關專家表示,受流通渠道、銷售模式、藥店定位等因素影響,藥品價格存在差異是必然的,但打破醫藥行業「數據壁壘」,維護群眾就醫購藥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是大勢所趨。通過打掉這種「不對稱的信息差」,可以讓整個醫藥價格更透明,回歸合理範圍,市場將更加規範。

對於藥店而言,藥品比價將促使其優化銷售策略,合理調整藥品價格,以提高自身競爭力。從醫藥行業來看,藥品比價有利於推動藥品價格的合理回歸,促進醫藥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行業整體效率和服務質量,促進藥品市場的公平良性競爭。

有業內人士表示,有了比價系統之後,藥品價格水分將被進一步擠出,但這並不意味著零售藥店只能通過「降價」來競爭。藥店一方面可以根據政策合理調整銷售模式,通過進一步控製成本來獲得競爭優勢,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則需要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和便捷的綜合服務,以長期獲得患者青睞,擁有穩定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