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千里運河第一灣,在宿遷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6月23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跟隨「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宿遷運河灣公園,宿遷是全國唯一擁有隋唐通濟渠、元朝黃河故道、清朝中運河三個不同歷史時期運河河道的城市,在公園內原本由西向東的河道,如同「7」型急轉向南,宿遷市博物館館長高小亮長期從事宿遷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他告訴記者,這樣的路線在整條大運河中都非常罕見,因此這裏被稱為「千里運河第一灣」。

在實施運河灣公園項目建設前,該地塊為蘇玻、熱電廠、水泥廠等被遺棄的廢舊工業廠房和老舊職工宿舍,是城市管理的死角。運河灣公園建設之初,明確了打造運河沿線風光帶、保護運河生態功能、挖掘和展現宿遷中運河文化的建設目標。在建設過程中,因地製宜地挖掘和利用原有的生態、歷史、文化等資源,用較少的投資提升沿線的生態系統和環境質量,充分體現運河與城市變遷的關係,展現運河沿線的生態文化特色和歷史風貌。

公園內運用海綿城市理念,採用鄉土樹種,合理搭配各類開花、色葉和常綠樹種,通過沿河綠道進行串聯,借由水岸空間的創造,構建了觀櫻台、減水壩濕地、靳輔廣場、四世同堂群雕、小楊莊碼頭、運河上的玻璃城等自然生態景觀和歷史文化廣場,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公園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運河現狀,最大限度保護運河環境,因地製宜挖掘和利用原有的生態、歷史、文化等資源,推進運河生態功能系統恢復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體現運河變遷與城市發展的關係,展現運河沿線的文化特色和歷史風貌。公園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充分利用鄉土樹種,合理搭配各類開花、色葉和常綠樹種,保證了公園景觀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運河灣公園還是廣大市民休閑健身的樂園,沿河綠道一路暢通,體育運動中心內,建有彩色跑道、兒童沙池、成人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門球場、棋牌天地等運動場所。不管是兒童、老人還是青壯年,來到這裏都能找到適宜自己的運動項目。

國家大力倡導全民健身,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的公園就能「鍛鍊打卡」,樂享綠色幸福生活,是激發人們運動興趣、推動全民健身的重要助力。

公園積極響應樂享園林要求,開放靳輔廣場草坪、蘇玻廣場草坪,供市民休閑時間開展露營、野餐、放風箏等娛樂活動。接下來將持續豐富公園綠地建設的景觀內涵,充分挖掘歷史典故、傳統文化、地方習俗和民間藝術等元素,因地製宜融入宿遷本土文化和地域特徵打造人文景觀。同時,結合植物時令開展豐富多彩的花事園事活動,讓一園一景成為彰顯文化的自然名片,讓一老一少在公園綠地內各享其樂。

如今的運河灣公園綠蔭滿地、花開不斷、文化氣息濃鬱的生態花園,運河之畔,又添一顆綠色生態明珠,一處生態文化旅遊新地標。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薑天聖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