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新時代的烏蘭牧騎:做紮根草原的民族團結使者

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26日電 題:新時代的烏蘭牧騎:做紮根草原的民族團結使者

作者 烏婭娜 李騰飛 馬壯

「在新時代,雖然演出的條件和設施好了,但烏蘭牧騎的職責從來沒有變過,烏蘭牧騎隊員的優良傳統也沒有丟失,我們在草原百姓心中的地位也依然是‘我們的烏蘭牧騎’。」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副團長白嵐說道。

「烏蘭牧騎」是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嫩芽」,他們是小型、流動、綜合性的文化工作專業隊伍。隊員們把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黨的政策、民族團結的成果在廣袤的草原上傳播開來。演出間隙,隊員們與農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打草、接羔、剪羊毛、義務理髮、輔導文化,與農牧民群眾結下濃濃深情,牧民親切地稱他們為「我們的烏蘭牧騎」。

圖為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到基層演出。包蕊供圖圖為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到基層演出。包蕊供圖

從1957年第一支烏蘭牧騎成立到現在,一代代烏蘭牧騎人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

當白嵐第一次在家門口的一個小禮堂里看到烏蘭牧騎演出時,就被節目和演員深深吸引,1996年,16歲的白嵐成為一名烏蘭牧騎隊員,如今依然為烏蘭牧騎的發展做貢獻。

作為中年一代,白嵐言傳身教,將老一輩烏蘭牧騎隊員的本領、精神和作風傳給年輕一代。

「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是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沒有變,我們到牧區演出,不管走到哪,當地的各族群眾都把隊員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領到自己家住,一起吃飯,一起勞動。」白嵐說道。回憶起去年的一件事,她不禁紅了眼眶,「我們在額爾古納市演出完,當地一位生活不太富裕的老人竟然掏出了200元,讓我給烏蘭牧騎的孩子們買冷飲,當時我們特別感動。」

「90後」的包蕊也和其他隊員一樣一專多能,她是舞蹈演員、主持人,還會彈古箏。每年,他們都走進內蒙古基層各地演出上百場。

圖為烏蘭牧騎隊員們開展宣傳活動。包蕊供圖圖為烏蘭牧騎隊員們開展宣傳活動。包蕊供圖

有一件事也令包蕊記憶深刻。「我們在去阿拉善盟演出的途中,看到有一位牧民的卡車翻倒在路邊,馬群也走散了,男隊員們立刻上前幫忙扶卡車,女隊員們去找走丟的馬匹,幫助牧民解決了困難。」

隨著社會的進步,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在繼承傳統節目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和編排新節目,以滿足民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在最新排練的器樂合奏《奔騰北疆》中,小提琴和蒙古族傳統樂器馬頭琴共同奏響。器樂部負責人云帥告訴記者:「兩種樂器的融合也是不同文化的融合,代表著北疆文化的創新發展。」

圖為樂器合奏表演,小提琴與蒙古族傳統樂器同台。中新網記者李騰飛攝圖為樂器合奏表演,小提琴與蒙古族傳統樂器同台。中新網記者李騰飛攝

現如今,走進草原深處的烏蘭牧騎依託「演出+」的形式,將反詐、消防、法律等知識融入到節目中,也和各行各業開展共建,「紅色文藝輕騎兵」有了更多的職能和責任。

採訪中,烏蘭牧騎的隊員們現場表演了弘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節目《同心共築中國夢》,身著不同民族服飾的演員們在歌聲中起舞,歌詞中唱道:「56個兄弟姐妹彼此牽掛,風裡雨里在一起,我們是一家,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天南海北心相連,我們是一家。」(完)

【編輯:劉陽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