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式表達」緣何流行

「女漢子」「土潮」「熱心社恐」「積極廢人」「精緻窮」「朋克養生」……近年來,「矛盾式表達」之風在生活中逐漸颳起。

所謂「矛盾式表達」,即將語義完全相反的A和B兩個詞「碰撞」在一塊,組成頗具「反差感」的新詞,以此來表達某種心理活動或生活狀態,具有一定的言語張力。

不禁好奇,現代人為何熱衷於「矛盾式表達」?

網民的「矛盾式表達」 圖源:社交媒體截圖

「矛盾式表達」並非新鮮事物,自古便存在,像老子的「禍福相倚」「無為而無不為」,蘇軾的「大勇若怯,大智如愚」,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對於人生,既憚擾攘,又怕離去,懶於求生,又不樂死」等,都具有一定的「矛盾式表達」的特質

不過在當下,「矛盾式表達」更常見,且創造這類詞語並非某些人的「專利」,而成為普羅大眾自我發聲的一種形式。這種「創造力」也延伸至很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有的人賺得不多又有較高的經濟壓力,自我打趣「窮得快要吃土」,但不會因此放棄有品質的生活,反而盡其所能追求品味和精緻,於是有了「精緻窮」的說法。

比如,一些網民在網絡世界里如魚得水、能言善辯,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感到拘謹甚至恐懼,「現實社恐、網絡話癆」「線上熱鬧、線下獨處」便成為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於是湧現出諸如「熱心社恐」「自嗨式聊天」「陽光宅」等詞彙。

比如,許多人直面職業壓力和職場競爭。有人嘴上念叨著「太累了躺平吧,不想努力了」,實際上又不甘放棄繼續努力和奮鬥,就產生了「躺平式上進」等說法;也有人熱衷於製定周密的計劃,激勵自己奮發圖強,卻總是無法付諸實踐,於是自嘲「積極廢人」

再如,現代人的審美呈現多元、開放和包容的特點,土味與洋氣的碰撞,衍生出「醜萌」「土潮」等詞彙,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風格。像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銅奔馬」等文創產品,就以其「醜萌」造型受到網民喜愛。

以「醜萌」出圈的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銅奔馬及其文創產品 圖源:「甘肅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以「醜萌」出圈的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銅奔馬及其文創產品 圖源:「甘肅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矛盾式表達」是一種自我調侃,它披著幽默風趣的外衣,卻裝著深度思考的靈魂。那麼,這一說法是怎樣產生的?又折射出什麼?

社交焦慮的「投射」。部分人既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繫,又害怕在社交中暴露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既想投入到某個社群中去,卻又並不願完全投入其中,因此傾向於通過「矛盾式表達」來反映「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社交心理,將矛盾「折中」,以此來獲得自洽。

比如,有人用「間歇性社牛」來形容自己在社交場合中時而熱情奔放、時而內斂羞澀的狀態;處於非戀愛狀態時,有人就會用「主動式單身」來形容自己,以化解親朋好友詢問時的尷尬。

理想現實的「碰撞」。當社會高速發展、競爭趨於激烈,人們有時會面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尤其是一些剛畢業的年青人,一下子脫離了學校和家長的細心嗬護,一頭紮進爭分奪秒的工作節奏,難免產生焦慮情緒。他們一邊希望迅速成為想像中「無所不能」的「大人」,一邊還不能夠很快找準節奏、找到定位。於是,有的人選擇用「矛盾式表達」來尋找「出口」,以期獲得過渡期的自我認同,比如「小豬佩奇社會人」就是對「內心童真」與「被迫圓滑」的感歎。

社交媒體的「助力」。一些人在生活中羞於和親友談心,而社交媒體的隱匿性使他們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更願意在網上暢所欲言。社交平台就這樣為人們提供了「矛盾式表達」的空間。同時,這類表達形式新穎,說到了人們心坎里,自然會引來一批「擁躉」。再加上網民互動和「二次創作」等又豐富了語義內涵,網絡社交的特點和優勢也讓這類詞語如滾雪球般迅速傳播開來。

文化基因的「塑造」。「矛盾式表達」看似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其實背後也體現出烙印在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許多「矛盾式表達」中有著儒家與道家的影子,二者一個主張積極入世,一個倡導超脫出世,看似對立矛盾,卻為古往今來很多人找到了自洽空間。它們「穿透」了時光,悄然融入進我們的性格和表達中,日用而不覺。如,「絕平凡」就表達出了一些人既安於普通又不甘平庸的心聲。

圖源:視覺中國

那麼,該如何看待「矛盾式表達」?又如何為「矛盾式表達」所反映出的焦慮和困惑提供良方?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方面,對於「矛盾式表達」,要開放包容,無需「談之色變」。近年來,除了種種「矛盾式表達」,年青人還有「社會的邊角料」「淡淡綜合徵」「emo」等層出不窮的自嘲式詞彙,都引發了不少擔憂。在筆者看來,這本質上是年青人紓解焦慮、表達情緒的一種形式,是他們在拚搏奮鬥、找尋自我的路途上,創造的一個放鬆小憩的時刻。對於這一「調劑品」,我們並不需要「談之色變」。

另一方面,也要關注並及時答疑解惑,舒緩「矛盾」情緒。一定程度上而言,「矛盾式表達」反映的是年青人對現實世界的感受和期待。如果有必要,也要主動關注相關需求,理解他們存在的困惑和壓力,關心關愛年青人,幫助他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優化青年群體的成長髮展環境。

而對年青人自身來說,對於一時的「矛盾」情緒,大可不必沉溺其中。年青人既要向外觀察,也要多向內求索,找到真實的自我,通過合理的規劃,設定明確的目標,逐步提升個人能力素質,更好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對我們提出的更高要求。

以說,沒有「盾」就沒有進步。而如何與之共處,則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一生去研究的課題。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