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薛瀾:政府應有更靈敏的機制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潘亦純)6月26日,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想要形成人工智能為基礎的經濟,最主要的要素首先是人,要看願意使用人工智能的人數,不同國家的人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態度並不一樣;其次是研究能力,要深入研究技術如何在當地的環境中發揮作用;第三,人工智能的生態系統將由企業引領,比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企業應發揮核心作用,更要有創新精神;第四,一定要在合理政策支持下進行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監管或規範潛在風險。

誠然,人工智能帶來了諸多潛在問題,比如對信息的濫用,一個國家應該如何正確使用這項新技術?

薛瀾認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情況不一樣,解決方案也不太一樣,以中國為例,當前或許面臨三項挑戰,首先,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快於監管制度的發展速度,法律法規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去推動且應對技術的變化;其次是管轄問題,人工智能帶來的問題是多元的,沒有一個監管機構能管理好人工智能的所有方面,這讓監管變得更複雜,部門之間的協調非常重要;第三則是地緣政治層面,大家已經意識到中美之間的技術對抗,有的企業可能會認為,當下已經處於技術競爭的環境了,監管還要「阻止」企業的發展,這類壓力也值得監管方思考。

薛瀾表示,中國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明確,人工智能的風險客觀存在,但無論如何都要發展這項技術;其次,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也應該有更靈敏的機制,適應技術的發展;第三,監管方之間彼此有距離,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才會積累足夠的經驗,有更廣泛的框架。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