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下「賽戲」:一場村戲的六百年傳承

中新網忻州6月26日電 題:五台山下「賽戲」:一場村戲的六百年傳承

作者 楊靜

鑼鼓鏗鏘,村民落座,演員登台,好戲開場。

「一場賽戲,從幼時聽到現在。」對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西天和村52歲的村民白建峰而言,賽戲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家鄉的文化符號。

武存英(前排中間)與她的賽戲團隊演出合照。金俊賢 攝

武存英(前排中間)與她的賽戲團隊演出合照。金俊賢 攝

連日來,五台賽戲第三代傳承人武存英在西天和村與周邊村莊進行「送戲下鄉」演出。從2005年開始,武存英與團隊成員共演出五台賽戲專場164場,腳步遍佈江蘇、內蒙古等地,她把600年傳承的西天和村「村戲」唱出了大山。

賽戲是一種曾流傳於山西、河北、內蒙古、陝西的古老劇種,是融民間祭祀與地方戲曲於一體,具有邊塞地方特色的傳統文藝形式,形成於桑治金時期。

《五台縣誌》記載,「賽」是古代一種祭神儀式。五台賽戲始於明洪武二年,當時,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西天和村舉辦賽會,被貶至五台縣的樂戶用古老的原始宗教祭祀儀式在村莊演出敬神迎佛的節目,稱為賽戲。

與傳統戲曲不同,五台賽戲中只有生、旦、淨,無醜角;角色只有念白道詩,沒有唱詞唱調,故也有人稱其為「道詩戲」;伴奏樂器有大鑼、大鼓、大號等,無絃樂器。

作為西天和村戲,村民對賽戲戲文和文武場的鼓梆節奏瞭如指掌。「舊時劇團常有感歎,在西天和村唱戲真難,稍有不慎就會被趕下戲台。」白建峰說,賽戲有固定的賽日、賽台和賽劇。「賽日即祭神日期,賽台是專門演出賽戲的地方,現在保存下來的賽劇有《調鬼》《斬早魃》等祭祀性特有劇目和表演較多的《桑治太宗遊五台山》等一般劇目。」

武存英介紹,清末至民國初年,五台賽戲衰敗,演出所用面具和40多部劇本被西天和村周某贖買,為村中子弟班劇團所用。劇團將賽戲加入劇團演出內容傳唱,西天和村便成了五台賽戲唯一的傳承地。

1982年,在五台山五爺廟戲台及廟院,由西天和村村民張履行、週四槐等人表演《調鬼》等五台賽戲劇目進行錄像留存。此後,五台賽戲逐步絕跡舞台。直到2014年,五台縣相關部門開始搶救地方戲曲文化遺產,停演30多年的五台賽戲才再次開始登台演出,進入大眾視野。

16歲開始學戲,2012年拜84歲的週四槐為師,武存英告訴記者,五台賽戲的傳承發展之路十分曲折。據記載,舊時由於朝代更迭,五台縣被貶來15家樂戶,斥其為忘掉「忠孝節義仁信廉恥」的「忘八」,他們為人作樂或搬演賽戲。因此,五台賽戲也叫「忘八戲」。

「現在仍有人將五台賽戲稱為‘忘八戲’。」儘管觀眾流失和傳承人才匱乏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但傳承面臨的很大挑戰在於改變世俗觀念,武存英說,要順應時代,正確看待這一古老劇種。

如今,武存英更加註重將五台賽戲賦予新時代的活力。在演出古戲為主的基礎上,武存英探索在劇場空間穿插一些流行小曲、說念段子,用以暖場、活躍氛圍。在傳播方式上,除實地演出外,她也學習運用新媒體錄製片段、全劇,進行傳播或收藏。

武存英在五台縣城西米市社區舉辦賽戲藝術推廣講座。金俊賢 攝武存英在五台縣城西米市社區舉辦賽戲藝術推廣講座。金俊賢 攝

作為傳統戲曲大省,近年來,山西官方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擴大公益性演出場次等不斷加大對稀有劇種的保護傳承。參與戲曲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尋求傳承新途徑;深入鄉村,走訪民間藝術團體,收集、整理遺留劇目……為傳承五台賽戲,55歲的武存英不斷奔走。

「壓得住陣,挑得起頭,一代傳一代,謂之傳承人。」武存英希望五台賽戲後繼有人,傳唱不息。(完)

【編輯:曹子健】